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其由來已久。相傳原始社會就有“臘祭”之說,《爾雅》一書說春節“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民國初年開始將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買年畫、貼春聯、剪窗花、栓吊掛、蒸年糕、備年貨、包餃子、吃湯圓等,這些難忘的春節“元素”就駐在人們心里;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也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關于“年”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也足以表明中華文明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事實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已經越來越獲得了世界認同。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明確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傳統文化因互聯網更加生動、豐富、親民,互聯網因傳統文化更加文明、理性、有序。在政治多元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傳統文化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保護、整合、利用文化資源方面,互聯網也正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巨大優越性。既傳承和采擷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吸納和融合現代文明的精華,互聯網和“互聯網+”發展也必將賦予傳統文化以全新的載體形式。
貼合網絡傳播特點,創作更多網絡產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在數字化信息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們更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新平臺新技術,以重新重視春節等傳統節日為契機,貼合網絡傳播特點,創作和生產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網絡產品,不斷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民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民俗文化能增強民族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春節是各種民俗活動最豐富的節日,也是傳承、弘揚民俗文化的極好契機。比如,守歲、吃團圓飯、發放壓歲錢等等,都一代代傳承至今。借助互聯網平臺,剪紙、宮燈、年畫、皮影等良風民俗也能夠讓人們重新認識、感受蘊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傳統文化。
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矚目和青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互聯網的即時性和廣泛性就為傳統節日找到了在新時代的最佳打開方式,能夠推動傳統文化在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中得以鳳凰涅槃,堅定13億多中華兒女筑夢中國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