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播出的《國家寶藏》通過對礦物顏料的介紹讓大家知道了《千里江山圖》千年不褪色的秘密,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了礦物顏料這項非遺技藝。自《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在網絡走紅后,各個電視類媒體都將目光投向傳統文化領域,除了《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外,各家衛視更是緊抓非遺熱點,相繼推出了《傳承者》、《非凡匠心》、《百心百匠》等綜藝節目,這些綜藝節目將深耕在非遺一線的手工匠人們作為主角,通過明星拉近了匠人與觀眾的距離。

非遺領跑文化綜藝
面對目前國內飛速發展的綜藝市場,一味的話題炒作和明星消費讓不少綜藝節目都備受詬病,甚至一些綜藝節目被認為是“缺乏營養”的代名詞。而去年文化綜藝的崛起卻讓觀眾重拾“工匠精神”,更多地關注到眼下非遺傳承人的生存現狀,一時間成為了綜藝節目中的清流。
去年在北京衛視播出的《非凡匠心》就呈現了鋦瓷、手工旗袍、景泰藍等工藝的制作和傳承,節目通過張國立擔任匠心引領者的角色,每期邀請他的明星朋友一起,共同探尋非遺匠人們的足跡,并找到同領域的青年團體,推動兩代能工巧匠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這種憑借“娛樂方式”來將傳統文化娓娓道來的方式,引發了“非遺熱”,豆瓣評分曾一度高至9.5分。
談及做這檔綜藝節目的初衷,《非凡匠心》制片人毛嘉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國內的綜藝節目發展到去年的時候,觀眾開始自發地呼喚文化類節目的出現,讓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像《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一個靜態題材居然會爆火,所以我覺得可能是我們誤解了我們‘90后’甚至‘00后’的觀眾群體,他們其實也在渴望文化節目的回歸,于是這樣一個節目就應運而生”。
除了《非凡匠心》外,多檔非遺綜藝更是在去年集中爆發,在湖南衛視播出的《百心百匠》也將李亞鵬、柯藍等明星集結,一對一向匠人們學習傳統技藝,節目選擇了造紙、古琴修復、白茶制作等傳統非遺技藝,不僅展現了非遺手工藝,還直面非遺保護和搶救等問題。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更是以微紀錄的形式通過師徒傳承講述匠人們的故事。
故事性匠人成欄目首選
在《非凡匠心》第一季的節目中,既有“天下第一鋦”的王振海,也有從事高級定制行業的設計師勞倫斯·許。對于非遺傳承人主人公的選擇,毛嘉表示,節目是希望大眾能夠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技藝從扁平化的概念中脫離出來,去認識一個個鮮活有趣的靈魂和飽滿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使觀眾對傳統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我們對非遺傳承人的選擇標準主要基于他是否是一個故事飽滿而生動的人,其次,還要求我們能從傳承人的人生經歷中提取出精神力量,通過他們的人生經歷對觀眾自身的人生有所啟發。”
通過對比幾家非遺類的綜藝節目不難發現,節目所選取的非遺匠人大多是在業內已經頗具名氣的匠人,而那些生存處境艱難的匠人們往往不會獲得節目組的青睞。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看來,文化類的真人秀歸根結底仍是一檔綜藝節目,故事性是吸引受眾收視的關鍵,這對綜藝節目來說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如果節目過多地關注較為小眾的門類和冷門的匠人們,可能不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
非遺傳承不能僅靠綜藝
那么,這類非遺綜藝節目在播出后都有著怎樣的反饋呢?是否會有觀眾通過綜藝節目能夠有興趣進入到這一行業呢?據毛嘉介紹,“節目播出后根據一些專業數據平臺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們的受眾以年輕群體為主,并且會有一些年輕受眾在網站或是公眾號后臺給我們留言,表達想要從事某項非遺行業的意圖,而一些非遺匠人們也有不少受聘于學校教育”。
誠然,綜藝節目在通過明星效應搭建普通觀眾與非遺匠人之間橋梁的做法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目前非遺綜藝節目依然存在著對相對成功匠人們給予過多關注的現象,從而忽視了那些處境艱難真正需要幫扶的匠人們,這也使得整個非遺市場兩級分化的現象愈發嚴重。在陳少峰看來,對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扶持不能僅靠綜藝節目,大多數年輕人在從事某項行業的同時都會更為關注行業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因此非遺市場的發展需要國家和政府從根本上提升非遺從業者的社會地位并給予更多的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