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機械化生產的普及,木匠的工作逐漸被冰冷的流水線所替代,木匠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漸行漸遠。但在濟寧宣阜巷,有一位80后小伙,木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幾年他繼承祖輩的木匠手藝,潛心專研,將它繼承和發揚廣大。
在濟寧宣阜巷,跟隨斷斷續續鋸木頭的聲音,記者來到了馬明文的木藝工作室,只見地上、桌子上、墻上,都是他制作的各種半成品,尤其是屋內一面掛滿工具的墻,甚是吸人眼球。
因為家里的祖輩是傳統木匠,耳濡目染之下,馬明文也對這一行產生了興趣。大學畢業后他沒像其他同學一樣應聘找工作,而是回到濟寧創建了木藝工作室,讓更多的人了解榫卯工藝。
傳統木工講究精益求精,只有每天堅持做、堅持學,手藝才不會丟。馬明文告訴記者,剛學做木工的時候,得先學用刨子刨木頭,用鋸子鋸木頭,別看刨木頭、鋸木頭很簡單,要把木頭刨得光滑,把木頭鋸平整,沒有幾個月苦練是做不到的。而且老木匠講究慢工出細活,選材、拋光、打榫眼,都需要精雕細琢,哪個環節稍有疏漏就會前功盡棄。
這幾年,無論做小工藝品,還是復雜的木器,馬明文一直堅持著用榫卯結構,從不用一顆釘子。采訪時他恰好完工一款魯班凳,這條做工精美的木凳,各個接口全用榫卯連接,使勁晃動接口之間也沒有任何松動。
隨著機械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器代替了手工。馬明文覺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自己有義務堅守傳承這項傳統手藝。
馬明文說,以后想繼續把這個事業做下去,讓更高多人去了解它,能夠學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