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國務院批準,良渚古城遺址被確定為我國2019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18年1月,由國家文物局代表締約國政府簽署的申報文本,通過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文本的提交意味著良渚申遺正式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官方程序。
針對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工作進展及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面臨的形勢,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司有關負責同志進行了闡釋。
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國5000年文明史提供獨特實證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我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作為良渚文化的權力與信仰中心,以建造于約公元前3300-2300年間的規模宏大的城址等一系列相關遺址和以具有信仰及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晚期在該區域曾經存在過的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并以其時間早、成就高、內容豐富而展現出長江流域對中華文明起源階段“多元一體”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貢獻。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填補《世界遺產名錄》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城市考古遺址的空缺,為中國5000年文明史提供獨特實證。
前期準備工作成效卓著,良渚古城遺址具備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客觀條件良渚遺址的考古和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30年代,至今歷時80余年仍在繼續,引起國內外廣泛高度關注。申遺工作同樣走過漫長的歷程,國家文物局早在1996年就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并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備案。隨后對該項目的研究、保護與管理給予了細致指導和大力支持。尤其是近十年間,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當地民眾的充分理解和全力支持下,文物考古等部門系統開展了遺址考古發掘、保護展示、風貌修復、環境整治、規劃編制、征地搬遷等一系列申遺準備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逐步具備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客觀條件。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對良渚遺址的分布、遺跡組成和歷史文化價值不斷有新的認識,最終確定了良渚古城遺址的申報范圍,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遺產區和99.8平方公里的緩沖區。隨后指導當地政府配合專業團隊,歷時11個月完成了共計200余萬字、5330頁的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材料,并如期正式提交。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將面臨嚴格審查
文本的提交僅僅意味著正式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官方程序,接下來必將接受國際組織和專業咨詢機構的嚴格審查。2018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將針對申遺文本進行書面評估,針對遺址現狀進行現場考察,并在進行綜合評估后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評估報告。如若一切順利,2019年7月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會議將依據評估報告對良渚古城遺址申遺項目進行最終審議,確定其是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長達一年半的審查過程中,我國一方面需同國際組織和專業咨詢機構保持密切溝通,積極配合開展相關工作,努力使遺址價值、展示方式、保護管理現狀和長期管理規劃得到充分認可,必要時還需按要求及時提供補充材料,就某些受到關注和質疑的問題作出說明或澄清;另一方面要全力推進遺址保護工作,抓緊落實保護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良渚古城遺址作為遠古遺留至今的土遺址,對外部環境較為敏感,保護難度大;相較于古建筑、石窟寺等而言,可視性和可讀性差,直觀展示難度大;同時由于遺址地處經濟快速發展地區,遺址保護影響范圍近100平方公里,而考古發掘依然不斷有新發現,因此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始終在路上。2018年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關鍵的一年,國家文物局將指導地方政府繼續深化相關工作,力求在有限時間內把各項工作做實做細,確保良渚古城遺址以最佳狀態接受國際組織的考察評估。
世界遺產申報是以國家為主體開展的一項集專業性、復雜性、長期性于一體的國際化事務整個申遺工作過程包括篩選、培育預備項目,研究確定申報項目,凝練突出普遍價值,啟動申遺準備工作,履行申報程序,接受現場考察,應對進一步質詢,最后提交世界遺產大會審議表決;時間跨度可多達數年甚至十數年,其間需要舉各方之力開展大量細致繁復的工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的保護管理工作更將在國際監督下無限期開展下去。
我國已連續多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目前擁有世界遺產52項,其中文化遺產36項,自然遺產12項,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4項,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二位。國際組織因此對我國世界遺產項目申報往往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每一次新項目申遺都會更加艱巨。
申報規則調整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遺產大國申遺提出更加嚴峻的挑戰世界遺產委員會長期致力于解決《世界遺產名錄》中世界遺產類型不平衡、區域分布不平衡、時代分布不平衡的問題,先后數次調整申報規則。2016年通過決議實行新的“限額制”:最多每年審查每個締約國的1項申報項目,每年審查申報項目由45項降至不超過35項,并且更多鼓勵自然遺產、混合遺產、跨國項目的申報,向世界遺產數量過少的國家、新近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的國家、若干年內未申報的國家傾斜。新“限額制”將于2018年開始執行,中國等世界遺產數量較多的國家在今后的申遺道路上將因此而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積極應對挑戰
國家文物局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積極應對挑戰:
一是遵循有利于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有利于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根本原則,牢固樹立正確的申報理念,科學開展項目遴選。
二是做好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的培育,對進入預備名單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遺產,依照世界文化遺產的高標準和嚴要求開展保護管理工作,爭取培育一批在各方面均達到世界文化遺產水平的潛力項目。
三是推動開展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等項目跨國聯合申遺,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四是加強部門協調,統籌制定申報計劃,全力做好每年的申報工作。
五是加強遺產管理監測,確保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保持健康良好的狀態,同時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我國其他文物古跡保護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
六是重視人才培養和輸送,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國際事務,切實提高中國在國際世界遺產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通過上述措施,積極化解、努力降低新規則帶給我國的不利影響,使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繼續延續以往良好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