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焦點訪談》新春特別節目——《希望的田野》第五集《古宅新事》播出。節目全長15分鐘,聚焦介紹了吳中區的古鎮古村落古宅院的保護情況。
東山三山島位于太湖中央,古時曾是繁華的太湖驛站。最鼎盛的時期,三山島上商賈云集,不少人在這里興建住宅,扎根落戶,村民潘祖儉的祖上就是來自浙江湖州的米商。
200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間,老潘的祖先在三山島上建了師儉堂。師儉堂內有保存完好的清代磚雕和特色門樓,細節之精美令人贊嘆。2009年,師儉堂成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老潘在師儉堂已經住了60年,每到過年,他都會用自制的掃帚,打掃師儉堂的每個角落。30年前,三山島上像師儉堂這樣的古宅有很多,有的比師儉堂更大、更精美。令人遺憾的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島上經濟的發展,很多人都把老房子改建成了新房。
近些年,三山島的旅游業發展迅速。村民們發現,游客對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古建筑越來越感興趣,這時才明白老房子的可貴,可島上像師儉堂的古宅已經不多了。
如何保護好這些明清古建,成為三山村黨支部書記吳惠生心里的一件大事。最首要的問題是,資金從哪里來呢?為此,吳惠生幾次跑到鄰村陸巷取經。
陸巷是吳中區的古村,至今修復完成的明清建筑有30余處,主要由政府出資。但是,由于吳中區歷史悠久,古建資源非常豐富,而政府的專項資金有限,并不是所有古建修復都能夠依賴這種模式。
東山鎮鎮長唐崢嶸說,政府首先出錢,讓這些建筑能夠不坍塌,先維持住,很多社會資本通過跟老百姓達成收購協議以后,再由他們出資進行修繕保護。其中,陸巷古村的會老堂是明代宰相王鏊的別院,由王鏊的第17代后人和妻子一手修復。
有了這層關系,陸巷古村吸引了很多來自各地的文人雅士。而為了杜絕一哄而上,過度開發,當地文保部門對所有的社會資金都要在源頭上把關。吳惠生介紹,不久前,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召開了三山島師儉堂的修復方案專家討論會,政府預計劃撥四百多萬元資金,用于師儉堂的保護和修復。三山島的古建修復工作,正在有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