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區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巷——林司后。它隱藏在城市的繁華中,蘊含在歷史的脈絡里。幾百年來隨著時光流逝,林司后迎新未曾去舊。

林司后,宋時位于翰林司的北面,因此得名“林司后”。當時的翰林司是南宋的中央官署所在,但由于離皇府大內有些遠,因此地位并不高,故而林司后也并不熱鬧。

杭州解放以前,這里也比較荒涼,都是棚戶區,低洼中還有荒蕪的雜草。林司后西北面,還有一個叫“貢院前”的地方,是明朝的貢院,南宋時是平糴倉及御酒庫,即現在的杭州高級中學。
抗日戰爭時期,林司后的路寬不過四米,路面用老底子的青石板鋪就,狹窄的道路連那時的交通工具黃包車都難交會。距此不遠的“杭高”,駐有日本人的部隊,還有日本人的衛生試驗所。日寇養的馬,牽出來吃草,撒蹄仰嘶,平民百姓甚是害怕。后來,日本戰敗投降,個個垂頭喪氣,每天早上,被押著到西湖邊去挑爛污泥。林司后在歷史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記載,這里住的也大多數是貧苦百姓和做絲綢小生意的人。

幾百年來,林司后見證了古城杭州的繁華與滄桑,如今的林司后又是什么樣的呢?
你可以看到滄桑歲月在這里悄悄流轉。斑駁的老屋在歲月里獨守著曾經的故事。無論是在春雨綿綿的清晨,還是詩意溫暖的黃昏,小巷呈現出來的也是一種別樣的繁忙姿態。

立面改造后的“井長制示范一條街”
因為靠近環北小商品市場,以前,小販時時占據著道路的兩邊,店家也是步步為營延伸開了生意的場子。特別是隨著政府推進“五水共治”工作以來,一些沿街小餐飲店向路邊雨水井偷排廚余污水等,間接影響了附近河道的水質,為了從源頭上杜絕河水污染問題,林司后所在的長慶街道在下城區治水辦指導下試點推出“井長制”長效管理機制——聘用相關商鋪負責人為“井長”,擔任路邊雨水井的負責人,并在杭州市推出了第一條“井長制示范一條街”。“井長制”的實施,帶來了轄區河道水質進一步的改善,保持了河道的整潔美觀和綜合環境的提升。
有人說,高樓大廈是城市的面子,但小巷里弄才是城市的里子。現在,走進林司后小巷,嶄新的造型使人眼前一亮。只見原來參差不齊的店鋪經過立面改造后變得整齊劃一,店鋪的外沿還被打造成了仿古屋檐,鋪設魚鱗黑瓦,頗有一番古風特色,原本破舊的小巷煥然一新。
此外,在道路另一側,長慶街道還修建了25塊“井長制”宣傳櫥窗,“井長制小知識”、“關于五水共治”,一塊塊小櫥窗不僅增長了居民們的環保小知識,更是營造了濃厚的保護環境氛圍,進一步提高了人們治水、護水的意識。
每塊廢墟都會生出春草,古老街區也必須不斷重生,在林司后推行“井長制”的做法,也許就是人們在探索歷史的同時,“活化”古巷、老街,賦予它們第二生命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