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和平使者,神奇的蠶見證了東西方文明“千絲萬縷”的聯系。公元前4世紀,希臘文獻中第一次將中國叫做“賽里斯”(Seres),意即“蠶絲之國”,而那時中國絲綢已傳入歐洲很長時間了。了解世界歷史,深讀中國文化,發現這樣獨一無二的神奇文物也就容易揭開謎底。
中國的蠶種及桑蠶養殖技術什么時候傳到西方、怎樣傳到西方,一直沒有確切記載。但眾多流傳在絲綢之路上的傳奇故事可以印證:人類歷史上先進技術和文化的交流從未停歇,而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從來都對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胸懷。

發現鎏金銅蠶的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也被稱為“金蠶之鄉”。這里濕潤溫和的自然氣候和多山少田的地理條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蠶桑基地。石泉縣蠶桑博物館的講解員劉紅說,石泉縣興桑養蠶的歷史起源于西周時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至秦漢時期,石泉所在的漢河谷地已經是“桑柁遍地”。今天的石泉縣有桑園總面積7萬余畝,全縣有養蠶農戶8000余戶。2016年蠶桑產業總產值達15.36億元,規模以上絲綢工業產值11.86億元。
鎏金銅蠶:見證千年傳奇,接續絲路情緣
在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有很多見證絲路興盛的文物。上世紀70年代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銀器,也是見證古絲綢之路交往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其中一件獸首瑪瑙杯,無論造型和制作工藝,都具有濃郁的西方特色。“這種漏斗式的盛酒器并不是中國傳統的飲酒器具。”賀達炘說,可見在唐代,陜西與絲路各國的交流交往豐富多彩,給百姓的生活方式帶來了許多改變。
而鎏金銅蠶的“重見天日”,成為絲綢之路上交流融合的見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文明和文化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兩千多年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積淀和豐碩的文化遺產。”
“鎏金銅蠶傳奇千年,印證絲路情未了!”文化學者肖云儒說:“古絲路從來都是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這其中既有絲綢、茶葉、瓷器從這條通路走向世界,也有宗教、西域物產傳入中國,這些都是各國、各民族手拉手共同發展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