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個熱詞,但不是個新詞。早年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工匠以其精湛的技藝成為百姓須臾不離的職業,木匠、銅匠、鐵匠、石匠、篾匠,箍桶匠等,他們以精雕細琢的心態精益求精,其利雖微,卻值得敬重。
領略過日本神奇的馬桶蓋、結實耐用的電飯鍋、攝影發燒友必備的鏡頭之后,恐怕很多人都以為中國缺乏工匠精神。其實中國卻是工匠精神較早的孵化地。黃帝造指南車,魯班作木鳥,張衡制地動儀,都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就像茶道、花道、香道都源起中國,卻在日本發揚光大一樣。

東西舊了,可以換新的。但如果懷念舊了,卻越發珍貴。岡野暢夫是一位有三十年經驗的修書匠,由于年輕時喜歡讀書,愛書成癡,后來選擇了修補舊書的行當。一天,有位父親找到他,希望可以把自己小時候用過的一本翻得破爛的詞典修補一下,送給將要上大學的女兒。修補一本舊書的費用,有時候甚至會超過買一本新書。但他無非想傳承給子女一種精神。岡野暢夫帶上花鏡,小心翼翼地接過書,像一個正在給襁褓中的嬰兒做手術一般,拆掉書皮,鏟掉書脊舊膠,把折頁拿鑷子撫平,拿微型熨斗除去皺印,用切刀切去被墨水涂畫的書邊,最后包上仿皮的封皮,一本破舊的字典完好如新了。
關口一郎今年102歲了,他用一輩子做了一件事:做一杯好咖啡。這家開了60年,烤了上百噸咖啡豆的店里沒有果汁、牛奶、甜品,菜單上有且只有咖啡這一種飲品。開店至今,關口一郎一次僅為一位客人服務,研磨一杯咖啡豆的分量,燒煮一杯熱水、現磨、手沖,那琥珀色的汁液讓人陶醉。這個習慣和他那臺老式的咖啡烘焙機一起堅持了半個多世紀。如今,他被人們稱作咖啡之神。

中國故宮博物院的瓷器組修復匠人,曾經修復過一尊歷經千年的遼金木雕觀音像,經過瓷器組專家的巧手修復,絲毫看不出損壞的痕跡。正如其中一位匠人在接受采訪時說的一樣:菩薩像再造一尊很容易,但信仰不能隨意丟棄。
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000多家,正是由于一代一代人不懈的傳承,矢志不移、精益求精,和對產品以及顧客無比負責的態度。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民間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關注細節,成就精致,由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再升格為中國“致”造,這是時代對無數中國匠人的要求。
先后出演《西游記》中唐僧和《鑒真東渡》中鑒真和尚的演員遲重瑞曾經唱過一首歌:《人生只做一事又何妨》。真正的成功者,必有唐僧取經般堅定的目標和毫不動搖的意志力,縱使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不改初衷,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才能取得人生的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