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興戲曲藝術,從娃娃抓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戲曲振興做起”。3月9日下午,在合肥市五十中學新校天鵝湖校區,蜀山區“京劇進校園”活動舉行,現場,京劇藝術家們還表演了經典唱段,激起孩子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去年底,蜀山區在全市率先啟動了“戲曲進校園”工作,探索創新“戲曲進校園”工作體制機制。同時,該區結合科教優勢,創新方法,推動戲曲進校園向大學和幼兒園延伸。在確保市規定的中小學相關課程開足開齊后,以“中間”促“兩頭”,形成延伸效應;以“點面結合,全面開花”的態勢,推動“戲曲進校園”與學校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目前,該區已有20余所中小學、幼兒園示范點啟動戲曲進校園工作,示范點達到40%以上,全區中小學的戲曲演出、普及教育、社團建設、特色活動等如火如荼地開展,讓傳統戲曲接地氣,煥發新活力。
雙向延伸推進“戲曲進校園”全面開花
3月17日中午,安徽省徽京劇院的兩位表演藝術家來到五十中新校望岳校區,第一次與孩子們見面。由于是初次授課,兩位老師先對所選京劇曲段背景故事進行了講解,并對曲段里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分析,隨后帶領學生們練唱了起來。
蜀山區全力推動戲曲文化與學校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力圖讓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陶冶情操,進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如何以創新的思路、務實的舉措,讓戲曲長久接地氣的同時,春風化雨,滋潤心靈?
突出重點,雙向延伸。結合科教資源優勢,蜀山區率先嘗試推進戲曲進幼兒園和大學,在有條件的大學和幼兒園內開設或聯辦相關課程,突出重點,點面結合,在確保市規定的中小學相關課程開足開齊后,以“中間”促“兩頭”,形成延伸效應,讓“戲曲進校園”活動全面開花。該區中海原山幼兒園與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正式簽約“黃梅戲傳承教學基地”,并予以授牌。
目前,蜀山區建立起“戲曲進校園”聯席會議制度,從機制層面確保戲曲進校園落地開花。該聯席會由蜀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和區政府分管副區長擔任召集人,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和旅游局、區教育體育局、區財政局、區文明辦等區直有關部門參加,定期研究、通報工作開展情況,并指導和推進“戲曲進校園”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區委宣傳部,區委宣傳部分管副部長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戲曲進校園”各項統籌協調工作。
此外,定期開展督促檢查,建立通報制度,通過媒體宣傳輿論引導,形成良好的長效機制和輿論氛圍。同時,要求區各相關單位建立健全“戲曲進校園”活動教學和管理辦法,形成系統的學校戲曲文化課程體系。加強經費保障支持,該區根據合肥市戲曲進校園“十個一”工程,編制了2017年“戲曲進校園”預算,納入區財政撥付的專項經費,全力保障“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有效開展。
深挖資源形成蜀山特色文化品牌
在蜀山區1912黃梅戲大舞臺上,一場場面宏大、制作精美的舞臺劇《女駙馬》吸引了眾多戲迷們前來觀看。與過去唱黃梅戲有所不同的是,舞臺設有巨型LED顯示屏,通過加入大量科技元素,融入渲染演員的表演,烘托氣氛。甚至通過3D技術,為黃梅戲打開另一扇門。
合肥市唯一的城區戲劇家協會,合肥市獨有的1912黃梅戲大舞臺、全市唯一的街道級廬劇社團……蜀山區作為文化強區,傳統戲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讓傳統戲曲走進校園,脫胎換骨,煥發出時代活力。蜀山區結合區情實際,將引進丁玉蘭、何永東等本土人才,特邀藝術指導顧問侯露老師,利用轄區獨有的1912黃梅戲大舞臺、中海原山幼兒園等黃梅戲傳承教學基地等平臺,整合轄區資源,注入非遺元素,加強策劃包裝,塑造戲曲品牌,打造出具有蜀山特色的戲曲進校園活動品牌。

傳統戲曲植根于歷史語境中,原樣照搬到現代社會,很可能會“水土不服”,學生們很難接受。如何破題?
此次由蜀山區戲劇家協會創編的大型革命歷史黃梅戲情景劇《歲歲杜鵑紅》或將由此進入全區各校園。據了解,《歲歲杜鵑紅》改編自大型革命歷史題材黃梅戲《紅杜鵑》,是黃梅戲史上第一個小劇場戲曲,去年底榮獲中國文聯屬下的“田漢戲劇獎”及2016年度“最佳小劇場劇目”。該劇謳歌了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群眾不惜犧牲生命,保護紅軍及后代的奉獻和擔當精神。“此劇根據歷史,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和精神,進入校園后,將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情感。”有關負責人表示。
以項目為紐帶,帶動“戲曲進校園”活動全面鋪開。在蜀山區“戲曲進校園”實施方案中,該區將做好戲曲教輔資料發放工作、開展一次戲曲知識培訓與戲曲課題研究、開設一節戲曲課程、組織一次戲曲知識講座、觀看一場戲曲演出、建立一批戲曲社團組織、舉辦一期戲曲體驗夏令營等。
“‘戲曲進校園’活動,就是要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發現戲曲的美、欣賞戲曲的美、傳承戲曲的美,讓年青一代愛上國粹并主動加以傳承。”有關負責人表示。
如火如荼探索傳統文化傳承之路
3月15日下午,蜀山區西園新村小學西園校區“戲劇(曲)進校園”啟動儀式上,該校五年級的學生向來自省徽京劇院的老師們學習了表演技藝。該校以課程+社團、專題講座、匯報展演、社區活動等多種形式,有效地推進戲劇藝術學習和欣賞活動。
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以來,蜀山區已有20所中小學、1所幼兒園率先進行試點,成立了21個戲曲社團,涉及京劇、黃梅戲、徽劇、廬劇四種戲曲種類以及民族樂器等,師資隊伍主要來源于省黃梅戲劇團、外聘戲曲專家和區戲劇家協會等。
去年以來,蜀山區各校戲曲進校園活動已開展得如火如荼。望龍中學少年宮戲曲班的學生們每周開設戲曲課程;頤和中學成立的“皖和”黃梅戲社團一直活躍在校園舞臺上;安居苑小學去年11月啟動“戲劇進校園”工作,在一二年級開設黃梅戲、京劇社團,2017年春季,戲曲課程納入試點實施階段,在二年級全面開設黃梅戲課程,每月一次音樂課落實;黃山路小學邀請專業廬劇演員為孩子們講解戲劇知識,傳授廬劇表演技藝;西小匯林校區黃梅戲社團成為學校幸福DIY課程之一;香樟雅苑小學舉行“戲曲進校園”普及推廣活動,并將“戲曲進校園”工作納入學校“香樟樹課程”建設;新城小學、習友路小學、潛山路學校、金湖小學于2016年陸續成立戲曲社團,有序開展活動……
率先啟動,先行嘗試,探索可供借鑒的經驗。蜀山區將戲曲進校園工程納入2017年重點工作,各部門積極配合,各學校積極參與,部分學校已先行嘗試,主要通過課程、師資培訓、戲曲社團、優秀劇目演出、少年宮活動等形式營造戲曲氛圍、搭建戲曲平臺、培養師生戲曲素養,嘗試建立戲曲傳承發展長效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