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對于中國玉器來說,是一個持續(xù)性強,且隨時代變化明顯的門類,其基本特征如下。
1、新石器時代玉龍

凌家灘遺址玉龍
具有原始性,造型簡單、抽象。
形體寬厚,斷面呈橢圓狀。
背部有穿孔。
多用淺陰線著重在龍頭及五官部位琢磨。
2、商代玉龍

婦好墓玉龍
突破了文化期局限,造型、紋飾多樣化。
多呈片狀,龍身較小。
龍首部加角,角有柱形、寶瓶形等。
注重對眼部的刻劃,商早期多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多呈“臣”字形。
龍身飾有復雜裝飾圖案,多菱形紋、三角紋等。
紋飾多為短線條,線條剛勁有力,轉折生硬。
3、西周玉龍

張家坡遺址玉龍
承襲商代玉龍風格,在構圖和線條上更舒展流暢,玉龍頭部的角、“臣”字形眼、背部有凸棱等風格有商代遺風,但區(qū)別明顯。
西周玉龍龍身較商代瘦長。
龍口下唇向內(nèi)翻卷。
龍尾較厚而無刃。
紋飾多為長線條或長短相濟,轉折圓潤,線條流暢。
4、漢代玉龍

三角圩西漢墓玉龍
龍首較長。
龍嘴更開闊。
嘴角長度幾乎相當于整個頭部。
眉、額及腭部棱角分明。
龍角向上向后伸卷。
龍體依然呈卷曲狀,較之周代動態(tài)大、氣勢足,且線條婉轉流暢,注重表現(xiàn)龍的神態(tài)和氣勢,其形態(tài)視覺上給人一種蓄勢待發(fā)、威力無窮之感。
5、唐代玉龍

唐代龍形玉佩
繼承漢代玉龍的基本造型和神韻,更成熟、完善。
注重寫實。
龍身似蛇。
軀干粗壯豐滿。
四肢較長。
龍角開始表現(xiàn)為似鹿角。
龍爪肥碩,多為三趾。
龍尾光禿且多被壓在后腿之下。
6、宋代玉龍

宋代玉龍
造型美觀、線條流暢。
龍身修長灑脫,一改以往臥龍、卷曲龍形象,呈騰飛狀。
角多為單叉鹿角形,頭上有飄發(fā)。
姿態(tài)優(yōu)美,富于變化,喜用海浪、云朵、花草等點綴。
7、明代玉龍

明代玉龍紋帶板
缺少了唐宋玉龍的神韻。
龍首較為夸張。
眼睛多凸起。
尾部多云紋或火焰紋等裝飾物。
龍爪以四爪、五爪居多,呈風車球狀。
玉龍整體造型過分纖細,顯得拘謹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