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它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中華民族熱鬧的節日。這一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逛廟會,其樂融融。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古時候的元宵節比七夕更甚似情人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正如宋代詩人歐陽修這一詩句所描繪的浪漫情境,元宵節是古代婦女少有可以出門游玩的節日,而這也正促成了不少男女的曼妙情事,“相較七夕的悲情,元宵更多的是歡愉。”
元宵節,古時稱為上元節、元夕節,興起于漢代。作為農歷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被定為吉日加以隆重慶賀。中國古代的詩詞、筆記、小說都有對元宵節人們盡興狂歡盛況的描述和記載。那幾日晚上“都城放夜”(周邦彥《解語花·上元》),人們身著華服,結伴夜游,填街塞巷,摩肩接踵,賞看花燈,燃放煙火,好不熱鬧。

傳統歌仔戲中,陳三和五娘就是在元宵佳節賞花燈時一見鐘情的,《春燈謎》中的宇文彥和影娘也是在上元狂歡時私定終身,據說隋朝公主樂昌和徐德言也是在元宵之夜破鏡重圓……這些故事為元宵節增添了別樣的魅力,使其成為了中國的“情人節”。
封建社會的年輕女子不輕易被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且古代有嚴格的禁夜制度。但元宵節這天晚上,女子卻可以結伴游玩,為少女們提供了一個走出深閨、結識朋友、物色愛人、密約幽會的機會。在這一全民性的夜游活動中,男女可以不顧平日的拘束而自由交往,浪漫的愛情故事、相思的悲情傷感、一見鐘情的際遇,往往在這一夜生發。

因此,這一節日給文人提供了文學創作的題材和靈感。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中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李商隱詩云:“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李邴的《女冠子·上元》、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都是寫元宵佳節當晚,燈火輝煌的節日氣氛下,年輕男女尋覓佳偶或與情人約會的情景。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既有對元宵節盛況的描寫,也有情人約會的情節。上片用夸張的手法描寫元宵節絢爛的夜景,下片寫一對意中人在大街上巧遇。在成群結隊的觀燈佳麗中,主人公唯獨關注一人,“眾里尋他千百度”,在不經意間“驀然回首”——殘光夜影下,熙來攘往中,靜若處子、微笑等待的,正是主人公苦尋之人。
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她14歲那年的上元燈會上邂逅了俊逸非凡的薛紹,熠熠燈光下,太平公主翻開面具,也打開了她一輩子的情劫。“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告訴我,大明宮里的女人注定一生孤獨。長安的雨久久纏綿,恰如我無限糾纏的心緒……”明知道有些感情無法開始,明知道結局不會明朗,卻仍然奮不顧身。人們迷戀愛情、追逐愛情,不正是因為它像瞬間點亮夜空的煙花一樣美好、一樣激動人心嗎?只有經歷了愛情,人生才得以完滿、豐盈。
古建中國在此祝愿大家元宵節快樂,有情人終成眷屬!
古建中國在此祝愿大家元宵節快樂,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