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古稱“啟蟄”,二月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說文解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在古人看來驚蟄的標志性物候有三:一候,桃始華,蟄伏了一冬的桃花開始開花,并逐漸繁盛。
二候,倉庚鳴,黃鸝也感知到春天的氣息,發出婉轉悅耳的啼鳴。
三候,鷹化為鳩,斑鳩、燕子等鳥類現身林間,那咕咕的叫聲,似乎在催促著春耕呢,仲春時節開始了。
驚蟄時,已是九九,“紅杏深花,菖蒲淺芽”,蟲鳴鳥叫,桃李競放,處處生機勃勃,感染了許多文人墨客。

唐代詩人王勃,觸景生情
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
物色連三月,風光絕四鄰。
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

農忙時節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所謂“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說的就是這個時候。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但在青島,“倒春寒”卻時時刻刻在提醒著市民朋友勿少衣薄衫,保護熱量才是“硬道理”。

食療養生
驚蟄有吃梨的習俗。這是因為驚蟄后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梨子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榨汁,如果咳嗽厲害,還可以用冰糖蒸梨。一方面要吃梨子,另一方面要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
春天已在腳下,不負春光,不負自己!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和土地里的小嫩芽、越冬蟲一起,振奮身心,迎接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