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泛指我國南方五嶺以南的廣大地區,大致包括閩南、廣東、海南和廣西桂林以東大部分地區。由于嶺南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道,因而成為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交流的窗口。自漢代以來,海洋給嶺南帶來商業和開放的優勢,使嶺南人逐步形成開放革新、兼容并蓄、務實求變的心理,其特點反映在建筑上也是多元性的。其建筑特色表現為平面靈活、形式多樣、尊重民俗、講求實效、順應自然、與園林綠化有機的結合等。

從學理層面上說,正式提出“嶺南建筑”的時間是在1957年。其標志是時任華南工學院(1988年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學報》上發表了題為《通風、隔熱、遮陽》的論文。他指出:嶺南建筑應有自己的特點,滿足通風、隔熱、遮陽的珠要求。首次論述了嶺南建筑(廣東新建筑)的特點。這也是嶺南建筑的學理淵源。
此后,嶺南建筑漸漸地為人們所知曉、接受和承認,并成為廣東新建筑的代名詞。從其被提出的學理初衷和被認可的時代背來看,即指建國以后的廣東建筑,或稱廣東新建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廣東古建筑被稱為嶺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廣東近代建筑被稱為嶺南近代建筑。就廣東建筑而言,其重點是廣府語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故此,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為嶺南建筑的最主要內容。
風格與發展歷程
著名建筑評論家、清華大學教授曾昭奮最早把中國建筑新風格定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廣州的“廣派”(“嶺南派”),并歸納出“嶺南派”建筑風格的特色:自由、自然和符合人們活動規律的平面安業排;明筑、開朗和形式多樣的立面和體形;與園林綠化和城市或地域環境的有機結合。
嶺南建筑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明清時期的書院、祠堂建筑;第二階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大屋、竹簡屋和商業騎樓建筑;第三階段是西洋建筑的傳入,中外建筑師將中西建筑融合起來;第四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中西建筑技術融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嶺南建筑逐漸進入現代建筑的發展的階段,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嶺南派建筑風格,并涌現出以佘畯南、莫伯治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嶺南派建筑大師。
1989年建筑評論家艾定增在其王論文《神似之路——嶺南建筑學派四十年》中指出:“嶺南建筑學派在地域上指的是以廣州為中心的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桂林、南寧、汕頭、深圳、珠海、湛江和海口等地的近代建筑主流。”以他的觀點,“兩廣”人的近代生活方式及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條件則是其產生的根基。

主流和成就
艾定增先生從八個方面概括了嶺南派建筑的主流和成就:
(1)寧變勿仿,寧今勿古。現代嶺南建筑的先驅,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夏昌世教授以現代建筑風格設計廣州文化公園水產館、中山醫學院和華南工學的建筑群,在全國樹立榜樣。其作品中山醫學院醫療教學建筑群還榮獲中國建筑學會優秀建筑創作獎。
(2)追求意境,力臻神似。廣東人在每一種藝術創作中都刻意追求嶺南特色,建筑創作也一樣,追求意境,立意在先,處處體現出中國的嶺南情調和神韻。例如白天鵝賓館喚起海外游子思鄉之情的“故鄉水”。
(3)因借環境,融為一體。嶺南建筑重視選址,與環境融為一體,繼承了傳統建筑的精華。“雙溪別墅”、“白天鵝”等賓館建筑是其中主的佼佼者。
(4)群體布局,組合空間。嶺南建筑結合氣候特點,使建筑物具備現代景園特色,而在門廳、中庭、休息廊、餐廳、走道、臥室之中布置園林花木,賦予環境以大自然的情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將中國園林的精神與現代建筑的格調渾然一體的東方賓館庭園。
(5)清新明快,千姿百態。嶺南建筑善于利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特點,創造通透空間及虛靈形體,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來,同時借鑒古代亭臺樓閣原型,使新建筑千姿百態,氣象萬千。
(6)室內設計,豐富多彩。嶺南建筑在室內設計上利用傳統手法,如灰塑、陶塑、磚雕、木雕、洞門景窗、貼地鋪地、彩色玻璃、鑲拼壁畫、盆景幾架、特色家具、匾名對聯等等,使室內景觀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7)景園文脈,推陳出新。嶺南建筑最大限度地吸收、借鑒中國古園林空間手法,移植到建筑與城市設計中,從而產生出鮮明的特色。例如白云山、越秀山、流花湖公園、蘭圃、烈士陵園、麓湖、東山湖公園等。
(8)神似之路,殊途同歸。嶺南建筑學派主張新建筑與傳統形式風格要神似,不要形似。要神似,反映了一種文脈意識,對傳統精神及集體無意識的關注,對環境整體性及人性空間的尊重,對與世界潮流同步的強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