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伶人王中王》節目現場
□記者張叢博
近兩年,電視綜藝節目的陣營中,戲曲類綜藝節目逐漸多了起來。央視有《一鳴驚人》《叮咯嚨咚嗆》,河南衛視有熱播多年的《梨園春》,天津衛視有《國色天香》,山西衛視有《伶人王中王》等。在“戲曲+綜藝”的融合中,部分節目也因過度娛樂化而引發爭議。戲曲綜藝節目如何才能吸引更多觀眾?大河報記者日前采訪了《伶人王中王》總策劃及總導演白燕升、《梨園春》導演趙濤及一些戲曲名家。
用真正的戲曲藝術引導觀眾
在《伶人王中王》中,各劇種的名家打擂,囊括了晉劇的謝濤、京劇的孟廣祿、川劇的陳智林、黃梅戲的楊俊、豫劇的章蘭等,名家們拋下各自的身份、榮譽、光環代表各劇種參戰,展現戲曲和戲曲人的風采。
白燕升直言,不愿讓戲曲節目娛樂化,他對節目的定位是純粹的、欣賞性強的、專業性的戲曲節目。“現在各種秀太多了,在戲曲式微的今天,我就想讓戲曲的含金量說話,用真正的戲曲藝術引導觀眾,試試看能否贏得非戲迷觀眾,而不是屈就迎合。”白燕升對大河報記者說,不能低估觀眾,他從不覺得娛樂化是走向大眾的捷徑,對藝術而言,還是應該尊重專業的藝術家,讓藝術真正藝術起來,而不是在娛樂化中混亂了觀眾對藝術的評判,誤以為誰名氣大誰優秀。
形式上,“跨界”是《伶人王中王》的一大特點。節目打破了劇種、地域限制,名家們同臺競技,同時評委也不局限于戲曲界。白燕升說:“我的初衷就是做一檔戲曲人愿意參與、非戲曲人愿意觀看的節目,從而讓更多的人關注戲曲、傳播戲曲。評委不是戲曲從業人員,但與戲曲有著內在的關聯,藝術在最高的那個層次上一定是相通的。”
在白燕升看來,在七八分鐘時間里,藝術家要將幾十年的功力和精華展現在舞臺上,這就是藝術的純粹。他希望節目最終讓觀眾感受到戲曲人的情懷,記住藝術家留下的戲曲之美。
讓觀眾了解到什么是戲曲的美
《梨園春》在走過的20多年中,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跟時代接軌,不斷創新節目內容和形式。近日,《梨園春》又推出了“一起唱戲吧”新賽季。
《梨園春》導演趙濤說:“戲曲電視節目必須找到和當代的結合點,不斷地創新,跟上時代步伐,讓節目接地氣,‘一起唱戲吧’便適應了移動互聯網發展,實現了大屏電視與小屏手機互動,觀眾在網絡上傳唱戲片段,然后又到現場與名家同臺唱戲。”
趙濤說,他注意到部分戲曲類綜藝節目有娛樂化傾向,但覺得并非是主流。在他看來,“綜藝+戲曲”如果結合不好,反而會出現尷尬情況。因而要在度的把握上堅持“求新固本”,牢牢把握戲曲藝術真正的美,對戲曲持尊重的態度。
趙濤引用昆曲《牡丹亭》中的唱詞“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說,戲曲類節目從業者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用電視的手段把最美的戲曲藝術呈現給觀眾,把觀眾引入“梨園”,才能看到“春色如許”。
在《伶人王中王》第一季中,豫劇名家王紅麗參加了節目。王紅麗在和戲迷的交流中發現,必須用純粹的戲曲之美來吸引觀眾,讓觀眾了解到什么是戲曲的美。但有些過度娛樂化的戲曲節目中,戲曲成了節目的配角,觀眾并未從節目中感受到戲曲的魅力。
對于戲曲類綜藝節目進行的一些嘗試,豫劇名家賈文龍的看法是,嘗試很有必要,但無論形式如何豐富,最基礎的仍然應該是戲曲表演,而不是把戲曲作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