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相關部門獲悉,“會東金江鼓樂”于3月7日已成功申報為省級非遺項目并得到正式授牌。

據了解,會東縣現有省級非遺4個(奧索布迪服飾藝術、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金江鼓樂、彝族燕麥(蕎麥)酒古法釀制技藝)、州級非遺5個(萬人清明飯、會東挑花、金沙江流域古法制作紅糧技藝、金沙江大鍋鹽制作技藝、會東皮蛋制作技藝)、縣級非遺3個(羊奶豆腐制作技藝、會東漢族刺繡工藝、會東彝族細折披氈制作工藝)。
會東金江鼓樂,在民間流傳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內容豐富,旋律優美,氣氛熱烈,是一朵原汁原味的民間古典音樂奇葩,是金沙江兩岸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金江鼓樂主要流傳于會東縣境內與云南省交界的魯吉鎮、大崇鎮等金沙江沿岸鄉鎮,會東建縣前,這里尚屬云南省巧家縣管轄,歷來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專家認為,會東金江鼓樂金江鼓樂,自古演變至今,在當地勞動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已不僅僅只是一種音樂,它體現了勞動人民的人生觀、價值觀、生產生活觀和對精神世界的無限傾訴,也是當地群眾和藝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博納川風滇俗、融匯蜀禮云情的結果。
它的表現形式為鑼鼓嗩吶,演奏時一面二鼓、一面大鼓、一副大鈸、一副小卡、兩面小鑼、一對嗩吶配上一支海笛,鑼鼓起時兩支嗩吶一上一下,有分有合,再加上小海笛插花其中,有快有慢,有起有伏,有喜有悲,氣勢宏偉,甚是悅耳動聽。
金江鼓樂作為一種原生態形式的民間鼓樂曲,對原生態音樂的開發保護和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都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金江鼓樂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它不同于其它鼓樂,是川滇兩種地域文化的結合體,是當地原始音樂文化的活化石,作為一種古老文化的延續,對原生態民間音樂和了解民族發展史,提升民族品位,增進友誼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
據了解,為了保護這一瀕臨失傳的金江鼓樂文化遺產,會東縣委縣政府將金江鼓樂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將魯吉、大崇一帶確定為金江鼓樂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2007年來,縣文化部門曾多次組織專業隊伍深入保護地區進行金江鼓樂文字、圖片、影像的詳細記錄。目前已完成金江鼓樂的資料收集建檔,確定了保護對象與傳承人,提高保護意識,出臺相關保護措施,推進進一步研究,出版研究成果,加快做好電子資料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