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觀者如織。從民國時期的家風,再到2017年首都最美家庭非遺絕技“擲子”傳人李崇波一家,家風不僅影響著每個人、每個家的成長和發展,還維系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如今很多年輕人不再重視家人團聚、給長輩拜年、走親串友等民俗,取而代之以“旅游過節”。還有年輕人認為家風傳統是“老古董”,已跟不上潮流。對此,有專家表示,新時期傳統家風文化應與時俱進,在傳承教育方面應對傳統文化做到揚棄,取其精髓和智慧,如此才能建好“小家”,成就國家這一“大家”。

好家風是國之本,家之魂
在大眾心中,最能體現家風的莫過于過春節。這個傳統節日,凝結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彰顯著特有的風俗人情。除了親人團聚、圍爐夜話之外,更是長輩向子女傳承家風家教的好時機。
“踏實做人,勤奮做事;不貪便宜,禮讓為先;節儉持家,齊心同德……”節日期間,在重慶渝北區一個普通住宅小區里,傳來孩子們誦讀的聲音。這是當地居民李學芳一家在開展一年一度的傳家風活動。
“一家仁,一國興仁”“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家風是民風、社風、國風的基礎,是社會風貌和國家風度的核心映射。在重慶社會學專家陳平看來,良好的家風、家規、家訓、家道和家教是家庭建設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好的家風會促進形成好的政風和社會風氣。當下,傳承好的家風將對每個人、每個家庭以至整個國家實現“中國夢”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家風傳承面臨考驗
相當多數家庭的家風文化傳承靠著耳提面命和言傳身教,形成較穩定的傳統習慣和道德規范。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傳統文化正面臨不可回避的問題:上輩人的教育被一些年輕人當作“老一套”棄若敝屣;新穎的“西式教育”卻被一些家庭“照單全收”。與此同時,功利主義導向價值觀也讓一些家庭教育變了味。加之手機、電腦等新社交平臺也在不斷擠壓原本就不多的家庭交流時間。
山東齊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王鈞林表示,“從秦漢到明清,古代的家庭多奉行家族踐行的核心價值觀,可概括為6個字:耕讀勤儉忠孝”。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的家庭與古代家庭有了明顯區別。比如家族作用顯著減弱,家庭成員社會身份變化頻繁,不少家庭父母與孩子平常不住在一起,兩地甚至多地分居,疏于情感交流。于是,傳統家風傳承面臨嚴峻考驗。

傳承需“從娃娃抓起”
專家坦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家庭模式劇烈變化,家風文化的傳承并非易事。新時期涵養家風需要與時俱進并從小做起。
父輩的生活史、奮斗史往往就是家庭、社會與國家的生活史、奮斗史。在對年輕人教導時,則應有所揚棄,做到與時俱進。比如對“節儉”的倡導,貧困年代時挖野菜、吃樹皮、縫補衣物就是當時之意,而在衣食住行自由寬松的當下,則應強調“光盤行動”,不浪費資源。再如傳統家風文化中的孝敬、勤儉、和睦等風尚應大力發揚,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不平等理念則應擯棄。
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干春松教授說:傳承家風文化最主要的一點,還是要正本清源,要正面肯定傳承價值,也要對以往對家風文化的破壞做深刻反思。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楊雄則認為,傳承好的家風需“從娃娃抓起”。在課堂之外,為傳統家風文化的傳承打造“另外一張課桌”。他說,“很多父母在育兒問題上非常焦慮,一方面深知傳統家風文化對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卻并不懂得如何引導孩子,反而形成錯誤的示范。
“至少要為中國家庭提供一個正確的方向和指南。”楊雄建議,由教育部門牽頭,會同傳統文化專家、科研機構、優秀一線教師、專業出版機構等,在評估借鑒以往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基礎上,編撰出一套分學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供中小學生家庭選擇。同時,設立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推動家庭參與傳統文化教育,將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優秀家風、家訓、家規、禮儀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