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農歷狗年,現在很多人都把狗作為寵物,因此狗年的祝福語里大多充滿著對狗的寵愛。
比如從狗叫聲“旺”的諧音而來的“新年旺旺”、“狗年萬事旺”等,都有著吉祥興旺的寓意。

清代郎世寧繪《十犬圖》之茹黃豹
不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狗的態度可能就沒這么友善了,漢語中關于狗的成語、俗語很多,但十有八九都帶著貶義。
比如“狗急跳墻”、“雞鳴狗盜”、“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掛羊頭、賣狗肉”之類。很多愛狗人士人對此不能理解,狗那么可愛的動物,古人為什么會對它如此仇恨呢?
想要說清這件事,可能要從狗在古代的作用講起。唐人所作《孔穎達疏》有言:“犬有三種: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廚庶羞用也。”
說明當時的狗對人類的作用主要有三種,即狩獵、看家護院以及供人食用。
先說說狩獵,在原始社會,獵人們身后往往跟著一群野狗,準備分食人類的獵物殘羹。
《說文解字》中將“伏”字解釋為:“伏,司也。從人,從犬。”其中“司”字可以解釋為“伺機行獵”,而伏字從字形上則表現為“人犬相依”。
也就是說,先民社會中,狗主要作為人類狩獵的助手而存在,古代的許多畫像石和繪畫中,都有獵犬幫助主人狩獵的場景。

河南南陽王莊東漢墓所見畋獵畫像石
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和農耕技術的進步,農業成為了人們的主要生計方式,狩獵則逐漸變成貴族或職業獵人的專享,淡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視野。
隨著豬、羊等家畜的普及,狗在古人的菜譜中也變得可有可無。
因此,在中國古代漫長的農業社會中,狗對大多數人而言,基本成為看家護院的工具,現在農村很多地方也還是如此。
由于狗的本性非常忠誠,當必要時,它們便義無反顧地開始扮演起“惡犬”的角色來,隨時準備著齜牙咧嘴,驅趕可能對主人造成威脅的人和動物,有時還要與同類搏斗。

狗就這樣成了家奴,而古時養得起看家狗的大多是稱霸一方的土豪富戶,狗的絕對忠誠使它們很容易淪為惡勢力的幫兇。
所謂“狗仗人勢”,許多人都有過被狗欺負的經歷,腦海中對狗的恐懼和厭惡早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很難改變。
在這種固有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將對狗主人的不滿發泄到了狗身上,古人流傳下來的成語中,對狗的形容貶多于褒也就不足為奇了。
加上狗本性好斗,不符合儒家文化中“和為貴”的觀念,讓人對它們更加心生厭惡。
《說文解字·犬部》:“獨,犬相得而斗也。羊為群,犬為獨也。”意思是說,由于狗與狗一碰到就會相互打斗,因此用羊來表示群,則用犬來表示獨。這樣的解釋讓人很容易想起“狗咬狗”這個俗語。
由此可見,中國成語和俗語里的狗之所以被人詬病,并不是它們的本性不善良,只是由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們所發揮的社會作用給人們留下了一種難以抹去的負面印象。
其實,在歷史上,狗是最早被馴化的家畜之一,馴化歷史大約1萬年,中國古人將狗與“牛、羊、豬、雞”并稱“五畜”,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五畜為益”的記載。

清代郎世寧繪《十犬圖》之蒼猊
無論過去或現在,狗一直是人類最重要的朋友和良伴,不管被善待還是誤解,它們對人類始終不離不棄,無怨無悔,而且,它們的陪伴使人類永不孤單。
狗的歷史,應該是人與動物的一段友誼佳話,而不該是冷冰冰的征服與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