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自治區群藝館(西藏非遺保護中心)普保處了解到,近兩年內,西藏完成了貢嘎仁增、阿旺晉美、次仁旺堆等20名囊括藏族天文歷算、藏族礦植物顏料制作技藝、芒康弦子舞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這是自2015年西藏開展此項工作以來,首度完成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程。
自治區群藝館(西藏非遺保護中心)普保處負責人平措頓珠表示,西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優先記錄年滿70周歲以上以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傳承人。
據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的內容包括:傳承實踐經歷與人生經歷、項目背景、技藝流程與特色等,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搶救性記錄工程形成的錄音、錄像、文字記錄等影音及圖書資料,進行必要的素材加工或數字化加工后,將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平措頓珠說,西藏開展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分為《口述片》《實踐片》《綜述片》《傳承教學片》和《工作卷宗》五部分反映傳承人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