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紀錄片產業鏈并不完善,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紀錄片產業鏈鏈條較短、資源整合程度較低,產業鏈開發不夠,甚至部分產業鏈呈現缺失狀態。因此,全方位提升和完善產業鏈是紀錄片產業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提升完善紀錄片產業鏈,涉及到紀錄片的品牌構建、資本運作、傳播平臺、銷售渠道等層面內容。
建構主流類型、培育市場品牌是我國紀錄片完善市場營銷體系的重要一環,既要借鑒英美紀錄片的國際經驗和元素,又不可能亦步亦趨地模仿,而應是傳統價值觀、中國美學與國際敘事、視聽元素的融合。因此,紀錄片品牌培育應該包含兩重內涵:一是面對全球市場,打造紀錄大片;二是面對地域市場,突出本土制作。
資金的壓力,為我國紀錄片發展帶來了多重困難,并阻礙著紀錄片產業化、市場化的腳步。我們可以通過借鑒國外紀錄片的投資方式探尋出路。目前國際上紀錄片投資主要有國投方式、預售方式、網費方式和社會投資等。我國的國投方式主要是由電視媒體來進行投資,但這種過于狹窄的投資渠道和普遍偏低的投資額度影響著紀錄片的發展壯大。
“我國的紀錄片缺乏品牌意識,往往是為播出而制作,具有品牌戰略眼光的制作機構數量較少。紀錄片成功進行市場營銷的第一步,就是要促使紀錄片頻道和欄目要樹立品牌意識。”
在國外,法國采用的國投方式,有專門的機構對紀錄片進行資助,從影院收入中提取一定的附加稅構成資助資金,這一體制稱為“自動支持”。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采取的是網費方式,60%以上收入來自于頻道付費用戶,剩余不到40%是靠廣告收入。在歐美乃至全球的紀錄片行業,廣泛采用的還有預售方式,將自己的紀錄片計劃和構想與投資商進行洽談,先出售部分版權來獲取一定的拍攝資金,這種方式降低了紀錄片的投資風險。社會投資方式主要是針對大項目,制作有影響的節目,參與各類評獎,同時兼顧市場回報。
除了資金難題之外,目前我國紀錄片主要的傳播平臺是電視臺,觀眾受播出時段、時長、接收終端的限制較大。除了傳統的電視臺等播出渠道,在各大電影電視節和電視節目交易市場上,紀錄片應該積極亮相,增加傳播的機會,為后續銷售平臺的搭建創造機會,還應當積極與新媒體、院線、移動媒體等進行合作。只有獲得多元化的播出平臺,紀錄片才能真正降低對于傳統播出渠道的依賴,形成成熟、有效的運營模式、供片渠道等。
開啟中國紀錄片產業化之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品牌,也不是渠道,而是建立一個相對健全的紀錄片市場營銷體系。良好的市場營銷機制不僅可以拉動投資,還可以解決諸多現實問題,例如紀錄片的題材和制作方式可以在市場中進行適當調節,體制的壁壘也將有一定程度的松動,對紀錄片的制作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在營銷觀念、營銷策劃、市場定位、管理體制、銷售系統等方面,都需要有完整科學的營銷策略。
專業化分工、企業化運營是市場化、產業化成熟的重要標志。只有打造以生產、播出、營銷、信息反饋、再生產的循環運作的鏈條,才能形成完善的紀錄片市場體系,才能從目前紀錄片產業所面臨的困境中突圍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