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洛神賦》卷,是元朝書法家趙孟頫代表作,書于元朝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為趙孟頫47歲時為盛逸民所書。此卷典雅俊美,用筆圓活,結構端穩,充分展示了趙孟頫的書法風格。元人倪瓚稱贊此卷“圓活遒媚,有褚河南筆意。”全卷縱29.5厘米,橫192.6厘米,現藏于天津博物館。
《洛神賦》文章是曹植所作,千古名篇,辭藻華麗,想象豐富,場面宏大,很多藝術家都以這個題材進行創作。趙孟頫一生中寫了多遍《洛神賦》,現在傳世的有六七個版本,這些版本說明了趙孟頫對《洛神賦》文章的喜愛。
作為三國時期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的《洛神賦》是其眾多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對中國后世文學影響深遠?!堵迳褓x》全篇共一千多字,全文用賦的形式,記錄了曹植在朝見哥哥魏文帝曹丕后,返回封地時,忽然遇見一名仙女洛神,并與其經歷了相愛別離的故事。《洛神賦》辭藻華美,尤其在曹植描寫仙女洛神的美貌時,可謂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堪稱描寫中國古代女性之美的典范之作。
曹丕與曹植在立太子的競爭中,最后以落敗告終,讓曹植的人生后半段充滿了悲情。公元220年,稱帝后的曹丕處處打壓曹植,據史學家考證,黃初四年,曹植再次參拜曹丕后,寫下了《洛神賦》,郁郁不得志的曹植,將自己的郁悶、委屈,甚至對于親情的絕望,委婉地寫進了他與洛神的愛情故事里,將君王對洛神的懷疑委婉地暗喻哥哥對自己政治抱負的猜忌,一篇辭藻華美的《洛神賦》,其實卻正是曹植政治抱負無法施展的哀怨寫照。
行書《洛神賦》是趙孟頫書風代表作之一,趙孟頫以同樣柔美、圓潤的筆墨作書,肆筆自得,體勢逸發,能與文章相表里,通過書作猶如看到他儒雅溫潤的仙人風采。小字行書輕松寫來,風流飄逸,有晉人風采,展示了趙孟頫對“二王”書法的心領神會。
筆法上,首先用筆極其熟練,使轉圓活流暢。趙孟頫十分善于運用弧線,線條流動、準確到位?;【€形的大圓圈、大轉、小轉在不斷地運動中起承、錯開、鉤連,化尖銳方折為圓轉,使通篇盡在圓融之中,和美渾穆。其次提按的分明,形成了欣賞視覺不斷調節的美感。提按的交替敏感而鮮明,有的筆畫沉重而穩當,有的連綿纖細輕輕劃過,重不刻板,輕不飄忽。
結構上,左邊要緊一些,右邊要放一些,左斂右放之勢,取法王羲之。尤其是王羲之小楷作品當中,往往是左斂右放之勢。趙孟頫行書《洛神賦》在這一體勢上,加以行書化,用行書筆意去寫,所以字的重心比較低。例如:“古”“有”“之”“曰”“女”的單字重心平衡,疏密有變化,在筆畫組合時,有松緊變化。“女”字,中間緊,橫打開;“乃”字,撇畫和橫折彎鉤上部收緊,下部打開。點畫之間有表情,呼應有神采,如“山”。文中的“之”字多勝于《蘭亭序》,也都在趙孟頫機智的調節中各見異趣,這使得《洛神賦》作品處于空、實的變動之中,并不因字數多而擁擠淤塞。
章法上,趙孟頫精心營造。再多的字,再大的篇幅,從頭至尾毫無閃失。趙孟頫有日書萬字的本領,精力、筆力遠遠超過一般書家。這也是《洛神賦》字字珠璣、精美絕倫的原因,著力于精美的趙孟頫有其心,亦有其熟練的技巧,就使《洛神賦》十分圓熟。圓熟是一種美感,但也定下了一個模式,很完整、固定,趙孟頫很少有率真、隨意之筆,似乎一提起筆必定要達到珠圓玉潤。
綜上所述,趙孟頫《洛神賦》整體特點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字體偏于楷書,結體端正、穩健,用筆清晰、干凈,同趙孟頫的小楷互相參照。第二,在嚴整端穩中見靈動,突顯了趙孟頫書法楷中帶行、行中有楷的特點,偶然在作品中帶幾個連帶,不是經常用??⑿?、草穿插映襯,非常生動。第三,外觀圓潤,筋骨內含,點畫通姿秀美,結構上豎畫多取相向之勢,感覺非常寬綽,點畫之間呼應上緊密。第四,整體一氣呵成,流暢,在統一中見變化。元人虞集在《道園學古錄》中贊賞道:“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此帖書文并茂,文章的華美加上趙孟頫書風清秀圓潤非常統一,臨寫時有如臨其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