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歐陽修《蝶戀花》勾勒出了古時深宅大院中女子傷春懷人的幽怨形象。古代的女子是受三從四德的約束的,一般大戶人家的女子都不出大門的,也就是花園里面逛下,那么中國古代女性的形象到底如何?從古代女性文物,來看,古代妹子生活也很“嗨”!~
南朝 宋陶侍女俑高37.5厘米


該侍女俑立姿,發髻上部略殘,帶假發,疑為飛天紒發式。身著繞襟曳地長裙,兩手合于腹部,與常見的唐代俑風格迥異。
宋彩繪仕青云壁畫高118厘米寬143厘米


宋代基本延續了晚唐以來的藝術風貌,作品輕松明快,以反映當時的情趣生活為主。該壁畫系山西博物院發掘,壁畫中女子的形象端莊秀麗,可發現宋代的審美取向仍未完全脫離唐代。
宋影青瓷奩通高7.7厘米


奩,古代漢族女子存放梳妝用品的鏡箱。該套瓷奩工藝水準精純,結構巧趣橫生,文化內涵極高。影青色雖不能一下奪人眼球,但其溫潤淡雅卻可以慢慢地融化觀者。此瓷奩也證明了宋代女性的審美觀念與整個宋朝的文藝風氣是一脈相承的。
清花轎縱120厘米橫100厘米高190厘米


轎子原名“輿”,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六朝時盛行肩輿,即用人抬的轎子。到了唐朝,肩輿除了帝妃乘坐外,婦女和老弱的官員也能享用。到了宋代,轎子普及開來,滲透到民間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代步工具。把轎子運用到娶親上,也始于宋代,花轎娶親逐漸成為一種民俗。
花轎的樣式繁多,其形制根據社會地位及家族身份而不同。普通人家娶親用的一般是二人抬的花轎,富貴之戶常用四人抬的花轎,轎子的裝扮與二人抬的相差無幾。而八人抬的娶親大花轎,則為官宦顯達之家講究明媒正娶的產物。
這頂花轎是四人抬轎子,罩轎子的帷幔選用水綠色綢,繡有富貴花卉、和合二仙、菩薩送子等與婚姻有關的吉祥圖案。轎子兩側綴以大紅色吉祥穗子一排,以烘托熱鬧喜慶氣氛。
清顧二娘制端硯長14.3厘米寬14厘米厚1.8厘米


顧二娘,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間,嫁蘇州制硯高手顧德麟之子為妻。顧德麟制硯以古雅名重于世,顧二娘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苦心學習,繼承了顧德麟高超的制硯技藝。她所制硯臺以清新質樸取勝,雖有時也鏤剔精細,但卻纖延合度、巧若神工。顧二娘善于利用石紋的“眼”作為鳳尾翎來鐫刻硯的圖案,效果極佳。她的硯臺作品深受當時文人墨客的青睞,尤以清代著名詩人、藏硯家黃任極喜收藏顧二娘制硯,并賦詩贊:“古款微凹積墨香,纖纖女手切干將。誰傾幾滴梨花雨,一灑泉臺顧二娘。”
歷史上才女輩出,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等皆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通文達禮之才女。古代女子尤對書畫翰墨、機杼織繡傾注了大量熱情。女紅作為傳統婦女必須學會的一門手藝,是閨淑所要秉持的基本藝能。
清綢繡花卉博古紈扇通柄長49.6厘米


這把扇為清宮女性用品。紈扇的檀木柄上淺刻花紋,竹制的扇邊有細致的軟包,典雅精細,綠綢地上刺繡,博古瓶供花卉,寓意歲歲平安。這把扇為清宮女性用品。紈扇的檀木柄上淺刻花紋,竹制的扇邊有細致的軟包,典雅精細,綠綢地上刺繡,博古瓶供花卉,寓意歲歲平安。
中國女性所特有的溫雅柔美,富有靈性的智慧才能,歷來給世人以極佳的印象!以上文物展現了歷史上中國女性特有的堅定執著與聰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