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聽琴是古代文人的清雅心志。上世紀70年代初,在鄒城市(原鄒縣)尚寨村的明代魯荒王朱檀墓中,出土一件唐代雷琴,琴名“天風海濤”。
魯荒王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因為迷信長生之道服食丹藥而導致雙目失明,最終中毒而亡,去世的時候年僅19歲。太祖朱元璋既痛且恨,賜他謚號為“荒”,以譴責他的荒唐無道。
不過,這位魯荒王雖然荒唐,卻頗有才情。他自幼聰明好學,愛讀詩書、經史,其師周宣一再向朱元璋稱贊他“天分過人”。朱檀墓葬出土了不少的琴棋書畫、文房四寶,正和他生平的愛好相符合。

朱檀墓葬出土的琴
“天風海濤”琴,琴為仲尼式,身長121厘米,琴頭高7.9厘米,肩寬19.5厘米,尾寬13厘米。琴面用桐木斫成,底為梓木,琴身通體黑漆,徽為嵌金,軫系雕玉,琴面布滿蛇跗斷紋。一般認為,琴的斷紋是古琴琴面漆因為年久起裂而現。而起裂、斷紋的出現需要百年以上。宋元以來,琴家都以蛇跗斷紋最為稀貴。琴底刻有篆書“天風海濤”,琴腹龍池內有墨書兩行:“圣宋隆興甲申重修,大唐雷威親斫。”
這件古琴是朱檀生前娛玩之器,所謂“天風海濤”就是形容那琴聲猶如天空的長風、大海的波濤;而所謂雷琴則說明此琴出于名匠之手。
古琴制作在唐代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并出現了一批杰出的斫琴名匠。四川成都的雷氏就是當時有名的斫琴世家,直到唐末仍“孫息不墜其業”,雷家先后有雷儼、雷霄、雷威、雷玨、雷文、雷會、雷迅等名匠,這些斫琴能手“其業精妙,天下鮮麗”,他們常于嚴寒季節冒著風雪前往峨眉山,于山林中“聽其聲連延悠揚者,伐以為琴”。不僅選材嚴格,工藝也一絲不茍,就連底面的膠合、施漆、安弦等都有講究。由于雷琴具有音色清透圓潤、韻味含蓄悠長的特點,因而為歷代琴家所貴。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代雷琴,名曰“九霄環佩”,當“天風海濤”出土之時,天下雷琴就不再形影孤單了。
關于朱檀撫琴的情況史書沒有記載,但就其收藏雷琴來看,可以斷定他是不一般的撫琴高手。宋代詩人陸游有詩道:“古琴蛇跗評無價,魚腸寶劍托有靈。”雷琴在宋代就已經是傳世珍品了,非為知音,怎么可能得此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