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紙壽千年,卷壽八百,文物其實是有壽命的。”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不僅需要科技發展的支撐,更離不開法治的保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這兩年發生的清東陵、明十三陵文物被盜等事件,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文物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發言時說,文物系統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組織開展了全國文物安全大排查,不僅排查了文物安全隱患,更重要的是極大強化了各級文物部門的安全意識,充分認識到文物工作者要清晰了解自己的職責,切實負起責任,堅決守住文物安全底線、紅線和生命線,做到守土有責。
劉玉珠表示,“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句話是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最直白、最簡潔的概括。為了把祖宗留下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劉玉珠建議,應根據實踐需要,及時組織修改文物保護法,對文物領域的法規規章及時修訂完善。同時,要抓緊研究需要新立法的領域,比如,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如何保護“革命文物”“世界文化遺產”等。
“除了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我們還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把科學的認知、科學的理念用于對文物的搶救保護。”宋紀蓉說,故宮文物醫院今年即將面向公眾開放,向世界展示中國是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讓文物延年益壽的。文物醫院擁有“傳統文物修復技術”和“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故宮博物院不僅珍視這些傳統工藝技術,對其開展有效的保護和科學化研究,同時也在不斷將自然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引入現有的傳統工藝技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