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娛令”、“限廣令”,是套在電視人頭上的兩道緊箍咒。加上今年上半年不理想的經濟形勢,電視產業,似乎可以騰挪的空間已經不大。能不能平穩過渡,抑或將徹底洗牌,是這半年來業內人士討論最多的話題。
不過,局面似乎并不比預料的要糟糕。
記者根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官方網站的數據統計:
今年1月到6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申報同意公示的劇目共582部、18600集。而去年一整年,申請立項的電視劇是近3萬集。
根據業內規律,立項劇集中,大約有一半能最終制作完成,并得到發行許可。所以,簡單的數字就能說明,種種限令之下,電視劇拍攝數量未減,而競爭又促進了電視制作質量的提升。
從廣大觀眾那里得到的反饋是,今年開播的新劇,整體口碑與收視率,都屬上佳。
《懸崖》
上半年,我們看到的好戲更多了
“限娛令”頒布之后,大量電視劇填補了娛樂節目空出的時段,2012上半年,仍是電視劇當道、遙控器造星的年景。
相比去年熒屏宮斗戲翻拍劇兩種題材扎堆兒上演,今年上半年的內地電視劇熒屏,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
“士兵”陳思成成了富二代,讓《北京愛情故事》在年輕人中迅速風靡,讓“再見,青春”的旋律點燃了80后們的集體情緒;年代戲一姐陳數,一下子成了都市女性的代表,《夫妻那些事》成功地用時下熱門話題包裝了一對想要孩子的夫妻,家庭倫理戲終于穿上了時髦的高跟鞋;話劇小生王耀慶成了職場灰色大BOSS,《浮沉》終于打破了商戰劇的“毒藥”怪圈……
它們,都成為上半年各衛視收視榜上的領跑者。
同時,雖然諜戰、宮斗、涉案等題材受限,但依然有大氣精致的《懸崖》露臉。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異軍突起
熒屏風光,并不只電視劇獨美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短短半個月之內在央視播出了三輪:首播平均收視份額達到3.861,在紀錄片頻道重播的收視份額繼續沖高,最高飆到5.77。
這個成績,已堪比肩BBC的一眾經典紀錄片。更讓同時段的所有電視劇甘為“小巫”。
其風向標式的指向,更引發現實生活中的潮流——“淘寶數據”稱,《舌尖》開播后5天,有584萬多人上淘寶找零食特產,成交量達729萬余件。
在央視專門為《舌尖》召開的成功探討會上,專家集體總結,除去視覺的饕餮盛宴,貫穿紀錄片的人文情感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飲食文化和歷史交織,《舌尖》除了呈現各色美食之外,還展示了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
傳媒大學教授朱羽君更是認為:“《舌尖》標志著中國紀錄片進入了繁榮時代。”
這片繁榮直接體現在《玄奘之路》、《超級工程》、《絲路》等多部大制作紀錄片列隊排播,下半年紀錄片必然亮眼。
成本一升再升,市場良莠不齊
資本謹慎介入電視業
事實上,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大把熱錢從熱鬧的電影業來到更加務實的電視劇市場。
“即使是韓三平們為之驕傲的100億,對北京地產商來說,也就一個樓盤的價。”趙寶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戲謔。
在浙江,除了已上市的華誼和華策,長城、唐德、拉風、盛天等近十家影視公司今年都在積極準備上市。
限娛令之后,電視臺對電視劇的需求量增加了,購劇的價格及總量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這部分提升遠趕不上演員片酬漲得快。連臉都沒混熟的演員單集片酬敢叫到二三十萬元,大腕的價格直奔百萬元而去。
而出得起價的一線衛視也就這么幾家,因此有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越是好的劇越是賣得高,但囤劇的風險也更大。”
另一個讓人警惕的數據是,2011年,我國電視劇生產量達14942集,電視臺播出集數約8000集,能夠實現收益的約3000集。剩下的呢?就只能躺在抽屜中,讓老板們空悲切。
因此,各家影視公司上半年立項更加謹慎。
在華策老總趙依芳看來,“大演員、大導演、大劇”路線并不適合華策這樣一家年輕的上市公司,“忽悠了筆外界的投資,死磕大導演、大編劇、大明星,這樣做風險太大。”
就如導演兼編劇于正所說:“只有真正的經得起推敲的好劇才能獲得青睞,其余種種爛片自動死亡。我很喜歡目前的狀態,下半年的市場,絕對能讓大家收起浮躁的心把內容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