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鎮黃箭坂村文化禮堂舉行的迎春文藝匯演
甘霖鎮黃勝堂村文化禮堂舉行的“文化送禮堂”活動中的演出場面
文化志愿者為文化禮堂現場創作布置環境用的書畫
開發委東郭村文化禮堂的道德講堂一角
2013年以來,嵊州市以“爭創浙江省文化禮堂建設先進縣(市)”為目標,高標準、高效率地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提出五年建成150家、三年建成100家的總體規劃。按照原定計劃,2013年該市擬建設文化禮堂35家,至年底全市已建成文化禮堂共計42家,并完成示范點建設6個,完成率達到120%。在嵊州市,一股文化禮堂建設的新熱潮正在掀起。
心有所寄,共享文化禮堂
走進黃澤鎮后棗園村,投資140多萬元的文化禮堂已初見雛形,村民宓伯清每天都會來這里轉轉看看。對于文化禮堂,他希望早日建成,成為“我們每天都愿意來的地方”。據黃澤鎮后棗園村支委陳建超介紹,該文化禮堂投入使用后,有道德講堂、圖書室、活動室等文化陣地,村民除了能在這里展開各類活動外,還可以在這里了解到村史村情、鄉風民俗。黃澤鎮后棗園修建文化禮堂,是該市構建特色文化禮堂的一個縮影。在嵊州市,無論是由綜合樓、千米文化墻、鮑氏家廟三大功能區組成的“西鮑文化禮堂”,還是由鄉賢個人捐助的“南街村文化禮堂”等,風格迥異的文化禮堂品牌正在形成。
日前,在該市經濟開發區東郭村文化禮堂,以“青春、成長、責任”為主題的18歲成人儀式活動在這里舉行,25名高三學生代表進行了宣誓、佩戴成人紀念章等活動。對這群朝氣蓬勃如初升旭日的孩子們來說,通過此項活動讓他們懂得,個人的成長更意味著社會責任感。而東郭村村委會主任竹正苗對此更有另一種解釋:“年輕人是我們的未來,希望通過這樣的儀式,引導年輕人樹立遠大理想,追尋心中的夢想。”
圍繞“文化殿堂、精神家園”的功能定位,該市的文化禮堂建設除挖掘“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的文化脈絡外,更注重提煉各個行政村自身的鄉土文化、特色文化。
每當夜幕降臨,在三界鎮南街村的文化禮堂,喜歡吹拉彈唱的村民們都會聚集到一起,唱唱歌、跳跳舞,秀秀自己的樂器。
三界鎮南街村村民王蘭娟告訴我們:“以前只能在臺下看人家表演,現在有了這個舞臺以后,老百姓人人都可以說是演員了。”而一有空,南街村幼兒園園長吳秋香也總愿意帶著幼兒園的孩子們,到文化禮堂秀秀才藝。“這里活動場所比較大,玩具、蕩秋千、滑梯都有,小朋友很喜歡來這里。”
而在剡湖街道八何洋村,文化禮堂在滿足本村村民文化需求的同時,也能夠使廣大的外來務工人員享受到文化成果。
行走在各村的文化禮堂,發現其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建筑,而是一個個集學教型、禮儀型、娛樂型、長效型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綜合體。在開展文體活動、教育活動、宣傳活動、評議活動、禮儀活動五大塊活動的基礎上,文化禮堂內還經常在傳統節日和重要人生節點舉行特色活動,讓富裕起來的農民在“身有所棲”之后“心有所寄”。
齊心合力,共建美好家園
據了解,嵊州市歷史文化傳承源遠流長,至今尚有200余個古祠堂保存完好且在使用,整合、利用這些活動場所,秉承“一堂多能、一室多用、靈活多樣、功能齊全”的原則,做好從分散型到集中型、從單一化到多元化的轉變工作,著力提高村級文化場所和設施的綜合利用率。如今,古祠堂已成為鄉村道德講堂的主陣地。在資金上,除政府補助外,更多的則是調動多方力量。位于經濟開發區的東郭村的文化禮堂,原是村內歷史悠久的老祠堂,經過重新修繕后,除保留原有的積極健康的家訓、祖訓外,還增設了道德講堂、紅色文化長廊等,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村干部告訴記者,村里集體經濟并不富裕,但無論是村干部還是老百姓,都紛紛出資,為村文化禮堂的建設買單。
由于村民對文化禮堂的需求因為年齡、性別、家庭構成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訴求,該市安排基層指導員對所有自然村進行文化需求的網格化管理。胡中法便是三界鎮基層指導員中的一員,他告訴我們,現在南街村絕大多數的村民都認識他,“他們看見我,就會主動告訴我喜歡什么,想要什么,這樣我們組織禮堂活動就更有針對性了。”
為讓文化禮堂能發揮更多的作用,每個建成的文化禮堂都配備文化禮堂專(兼)職管理人員,負責日常管理服務,西鮑村老年協會的會員們就是其中的成員。在該村文化禮堂管理辦公室的分工欄里,文化禮堂、居家養老等,志愿者的服務內容分工細致。而從去年12月中旬,村文化禮堂成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后,這些志愿者又主動承擔起了衛生員、廚師、服務員等職。據西鮑村老年協會會長丁法燦介紹:“讓村里的老人們發揮余熱,既是老有所用,也是老有所樂。 ”
與此同時,該市還在全市范圍內,吸引熱心公益,樂于奉獻的人士,加入文化志愿者隊伍,踴躍參與文化下鄉、文化輔導等公益性文化服務活動,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注入活力。志愿者隊伍的不斷充實,讓文化禮堂煥發著新的活力和生機,并且讓農民真正成為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