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文化氣息濃厚的北京大柵欄琉璃廠地區,坐落著一家小巧卻富含文化氣息的博物館——93號院博物館。一直以來,博物館以“傳承非遺文化,弘揚中華文明”為主旨,致力于推動中國優秀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傳播。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形式上,93號院博物館不拘泥于傳統的展覽、展示方法,更注重貼近與體驗。
據93號院博物館館長介紹,博物館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開展傳授非遺技藝的體驗活動,帶非遺走入社區、學校等,以別具一格的實踐方式推動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自開館以來,組織了100余位非遺傳承人開展非遺技藝傳授、體驗活動,組織了數百場文化講座,惠及學生、社區居民、文化愛好者等不同群體數萬人次。

在組織“非遺進校園”活動時,博物館團隊發現學生們普遍存在“缺乏主動性思維”、“動手能力差”、“創意性表達不夠”等問題。而當孩子們在實際接觸非遺項目時,這些情況都有了極大改善。
受這種情況的啟發,93號院博物館成立了“之文”教育團隊。團隊以博物館豐厚的非遺教育資源為基礎,經過深度研究,專業開發,推出了“之文”教育品牌,以“非遺+藝術+國學”為依托,以“探究式學習”為方法,致力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思考力、判斷力、創造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
以非遺作為教育方式的起點,擁有極明顯的優勢。非遺的“形聲嗅味觸”可以設計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的課程,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很多非遺項目是多種知識整合的結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復雜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創造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2016年,93號院博物館與趙登禹學校合作,在校區建成分館“真趣園”,同時將之文引入學校,開設了多門非遺課程。同年9月,與府學小學合作開展非遺課程。
目前,“之文”共為北京市趙登禹學校設計了31門課程。經過三個學期,學生潛力得以深度開發,課程成效顯著,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一直好評。
自開設課程以來,學生創作優秀作品3000余件,發掘出的才能令人驚嘆。下一步,93號院博物館之文課程團隊,將為學生優秀作品搭建展示平臺,進行線上線下展示,讓孩子獲得更多成就感。之文教育還將舉辦省級、國家級學生非遺作品大賽,以及學生作品公益拍賣等活動,擴大影響,引起社會關注,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之文始于93號院博物館,經過深度開發,實踐檢驗,已成為一個專業的教育品牌。下一步,之文將進一步加強與學校的緊密合作,讓之文課程走進更多課堂,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掌握“探究式學習方法”,真正做到運用知識,成為應對新時代挑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