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雷打假”,有哪些耳熟能詳的歷史其實是假的?來瞅瞅有沒有你知道的不幸“中簽”了?
1、人活著就稱呼謚號/廟號
《康熙王朝》里,自稱“我孝莊”如何如何的皇太后,“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圣文皇后”為其謚號,是死后歷次追封而成。
《女醫明妃傳》里,朱祁鎮還活著,大臣就一口一個“英宗”。“明英宗”是他的廟號,也是死后才有的。
2、娘娘穿吉服不戴吉服冠
重要場合各種吉服配扁方
吉服:重大場合所著服飾,如節日、宴會、壽誕,慶典等。
吉服冠:皇后、皇貴妃、貴妃吉服冠,薰貂為之,上綴朱緯,頂用東珠。妃、嬪頂用碧亞么。

3、蘇秦張儀同時相爭
《史記·張儀列傳》言:“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后負,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
末處曰:“夫張儀之行事甚于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即是說二人有交集,且蘇秦死在張儀之前。
事實上,學界對這個說法存疑,雙方爭論頗多。《竹書紀年》《戰國縱橫家書》內容可推測出二人年代不相符。
4、烽火戲諸侯
這是著名的周幽褒姒之典,然而由于道具超前,這件事在西周末年并沒有發生的可能。以“烽火”為傳遞信息的手段,最早出現在戰國。且當時的傳遞距離有限,一般只用于城內示警。這意味著烽火臺的間距較小,分布較為密集。
退一步講,即便西周末年出現了相似功用的樓臺,要傳到附近諸侯國,沿途需龐大數目的臺閣作為連接點。但顯然西周末年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5、元朝對知識分子暴虐
沒有的事。經常聽到友人說知識分子活在元朝該有多么悲慘,事實上是元朝不重視科舉所致,并非統治者對知識分子有暴虐之行。元朝幾乎是古代少有的對知識分子、對外交往放寬的時代。
6、歷史書上的張衡地動儀是模型
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工作時間較短,后一度失傳,僅存為數不多的文字記載。歷史教科書上為我們熟知的倒卵形地動儀,事實上是1951年王振鐸先生根據文字記載推究出的模型,并非漢代流傳下來的實物。
此模型被科學工作者印證存在錯誤,不符合出土的漢代酒樽形制,并且與靈臺開挖后的尺寸相悖,外形需要重新復原。中國地震局和國家文物局的聯合專家組提出了新的科學復原模型,具有良好的驗震功能。

7、司馬光砸缸
其一,原始版本是“擊甕”而非“砸缸”,二者器形存在較大不同,甕為窄口寬腹,缸為闊口窄底。
其二,這一故事最初載于《冷齋夜話》,后錄入《宋史·藝文志》歸于小說家類,事實上是一則故事,可信度不高。
8、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
是楊深秀等人發動了公車上書,而非我們之前所認為的是康有為發動,康有為發動的公車上書是一場流產的政治事件。
9、李承晚政府悍然發動朝鮮戰爭
通常,我們所熟悉的版本是美國政府和李承晚集團是戰爭的挑起者和制造者,而美國政府應對這場戰爭的發生負主要責任。美、蘇關于“共同托管”朝鮮的談判破裂后,美國政府支持李承晚集團在南朝鮮單獨“建國”是戰后朝鮮由和平統一到武力統一的一個轉折點,朝鮮戰爭因此而起。
然而,隨著蘇聯檔案的解密,事實上是斯大林授意朝鮮內閣,金日成政府下令越過38線發動攻擊,李承晚政府難以招架,一度倉皇逃竄,直至仁川登陸方挽回局面。美軍打朝鮮、過鴨綠江之后,新中國參戰。
10、國軍800壯士唱著秦腔跳黃河
中條山保衛戰中有八百陜西“冷娃”跳黃河的故事。但是!
其一,這個數字搖擺不定,從八百到三千,說法不一。
其二,“唱秦腔”這一說法,是戲劇作品中藝術化的表達,真實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11、項羽火燒了阿房宮
民眾普遍覺得項羽火燒了阿房宮,但其實阿房宮前殿都沒建完秦就倒了。后世對于阿房宮的華麗形容多是為了起到抨擊作用,跟歷史事實沒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