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素以發達的外交文化而著稱,漢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當時交通并不發達,物產也不豐富,那么外交官們在出使途中的衣食住行如何解決呢?省博物館展出的“書于竹帛——中國簡帛文化展”給出了答案。下面讓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張德芳館長帶我們去了解一下漢代外交官的待遇吧!
中國古代的政府外交,嚴格意義上講,應從張騫算起。讀過《史記》《漢書》的人都知道,張騫當時出使的條件很是艱苦。他帶的人馬有100多人,可謂聲勢浩大。他出使的對象距離長安近5000公里。沙漠戈壁,高山大川,嚴寒酷暑,風沙雨雪……張騫一走,走了13年。當然大部分時間被扣押在匈奴,路途上的時間大概兩三年。張騫出發的時候,趕了一群牛羊,實在沒有飯吃的時候,殺幾只充饑。可這么多人每天都要吃飯,吃完了這群羊,剩下的就是“喝西北風”了。所以,等張騫回到長安,走時的100多人只剩他自己和一個仆人了。其他人呢?都因病餓而倒斃在路上了。
由此也可看出,漢代的外交官不管是東來還是西往,都要經過幾千里甚至上萬里的艱苦跋涉,沿途雖能受到友好接待,但待遇并不優渥。但他們大都不辱使命,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