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揭示“華夏第一都”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宮室營建制度,考古人員連續數年對遺址內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5號基址進行考古發掘,基本厘清其布局、構成和年代變遷等問題,近日獲“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5號基址至少由4進院落組成,這是我國后世多院落宮室建筑的源頭,將‘多進院落’建筑模式的源頭上溯到3700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說。

“庭院深深深幾許”。由于中國土木建筑難以高聳,宮室建筑不得不向“縱深”發展。自二里頭5號基址開始,此后3000多年歷史長河中,多進院落成為古代宮室建筑主流建筑模式。
發掘顯示,5號基址總面積超過2700平方米,由至少4進院落組成,每進院落有主殿和貴族墓葬。“這種外圍無圍墻、多進院落、院內有貴族墓葬的建筑格局和內涵,構成了二里頭文化早期宮室建筑、宮殿區布局的獨特特征。”

5號基址的修建、使用和廢棄年代均為二里頭文化二期(約公元前1680—前1610年)。對比此前發掘的二里頭遺址1號、2號基址得知,約公元前1600年前后,二里頭文化晚期宮室建筑發生了較大變化,“外圍有圍墻、廊廡”的四合院式建筑成為二里頭文化晚期主要特征,院內已無同時期的貴族墓葬。
二里頭遺址首次在宮殿區發現成組貴族墓葬,5號基址的發掘使這一特征再次得到確認,為解讀殷商時期“婦好墓”等同類遺存提供重要線索。

二里頭遺址是探索中國最早的王朝文明——夏商文明及其分界的關鍵性遺址。“十三五”期間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正在興建,預計明年10月建成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