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傳統工藝新生代傳承人競技與作品展”活動熱鬧非凡,傳統織造技藝、木版年畫、面塑三個項目的30余位傳承人,分三個區域正進行技藝“比拼”。許多觀眾圍在傳承人周圍,欣賞他們的技法,拍照留下精彩瞬間。
作為在非遺節中首次單獨設置的競技板塊,并非真要讓傳承人一決高下,而是希望通過一種全新的項目展示和傳播方式,讓觀眾與傳承人、傳承人與專家、傳承人之間進行更多互動交流。競技呈現的是非遺實踐,通過競技將人、物乃至生活串聯起來,用整體、活態、生動的方式展現非遺、傳播非遺。

小伙子段航使用一臺豎立的木質織機編織手工地毯。一位觀眾問:“您這是什么工藝項目?”“我在做的是富有北京地域特色和宮廷特色的宮毯,現在這項技藝已經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了。”小段手上沒有停,并有條不紊地介紹著。
在小段旁邊是夏布織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樹牙的兒子宋志學,他坐在一臺從清代流傳下來并一直使用的織機旁專注地操作著。通過對材料和技術的改進,他編織完成后可以直接用作茶席,更適用于當下生活。在傳統織造技藝組,同場競技的每位傳承人所展示的項目各不相同,使用的織造工具也各具特色,觀眾可直觀地在豐富多元的文化里感受到傳承人的創造力,發現不一樣的精彩。
據“中國傳統工藝新生代傳承人競技與作品展”總指揮之一、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館館長王健介紹,自今年4月底活動啟動以來,通過全國各地推薦和網絡海選兩大渠道,共有糖塑、傳統織造技藝、木版年畫、面塑、刺繡、銀器制作、竹編、雕刻(木雕)、盆景制作技藝9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317名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報名參加活動。此次非遺節期間,共有304名新生代傳承人在8天里進行現場競技和活態展示。

“對于傳承人而言,傳承不僅要自己手藝精湛,還要能夠讓手藝更好地一代代傳下去。為此,在競技活動中,我們還通過網絡海選選出600位市民代表,在非遺節期間每天的下午分組進行拜師體驗活動,通過這種互動讓傳承人‘比拼’一下帶徒傳藝的能力。”王健說。
據介紹,除新生代傳承人競技與作品展活動外,此次非遺節的競技板塊還包括“中華傳統武術集中展示活動”“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博覽游藝會·傳統體育項目表演”“中華傳統武術展演活動”“中國民歌節暨第34屆望叢賽歌會”和“龍舟競技展”等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