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園泛濫早已不是新鮮事,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總共有超過2500家文創產業園區,每個園區都動輒投資若干億元,規劃上百畝土地,看似一片紅紅火火、欣欣向榮。然而,另一組數據卻刺破了文創產業園的巨大肥皂泡,超過70%以上的園區處于虧損狀態,真正盈利的不超過10%。在這些都冠以“文化創意”名頭的產業園中,真正稱得上是“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園區不超過5%。
一直以來,文創產業園最受詬病的地方,就是這些園區似乎成了變相圈地的借口,只要打著文化的名頭,似乎總能很順利地一口氣規劃出上百畝的土地,然后大肆興建,但最終到底是不是與文創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早就不再是重要問題。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業內人士均表示,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留出充足的用地并無大錯,但必須要謹防打著文化旗號的圈地運動。尤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土地使用本身就緊張,政府出于對文化創意產業扶持的目的,千方百計省出的寶貴土地資源,不能隨便浪費。
做好文創產業園不一定非要征地,合理、有效改造、規劃現有的一些廠房、土地資源,同樣能夠有以小見大的效果。例如,就北京而言,最典型的案例自然非798藝術區莫屬,原本就是一片幾近廢棄的破廠房,如果按照常規做法,拆了了事,然后再蓋商業區、住宅樓,似乎與文化創意產業沒有多大關系。但換個角度,這些曾經的大廠房經過巧妙裝修、改造,就成為了創意和靈感的源泉,大批的藝術家、文化企業入駐,不但盤活了廢舊廠房,而且文化創意獲得了在城市中成長的空間。
近幾年,北京在此方面可謂經驗豐富。原來的京棉二廠,如今成為了萊錦創意產業園;原來的首鋼廠區,成為了中國動漫游戲城;東城區則是把原來散落在胡同里的廢舊廠房,巧妙地改造為胡同里的創意工廠;朝陽區將25個老舊廠房原址改造成附加值高的文化、傳媒產業聚集地,總占地面積超過188公頃。荒廢多年的老廠房和環境臟亂的市場,煥發生機成為文創產業園。沒有新征一分土地,朝陽區文化企業數量卻以年均5000家的速度,吸引了4.5萬家文化創意產業企業聚集,以廣告、影視、新聞出版、廣播為主的文創產業年收入高達2300億元。
北京市文資辦今年也將出臺政策,將按照土地集約、產業集聚、功能集中的原則,科學規劃布局,在16個區縣打造核心演藝功能區、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區、文化交易功能區、文化保稅功能區、影視產業功能區等20個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從而解決文化產業園一直存在的同質化、單一化、空殼化問題。
不征地也能做好文化創意產業園,通過合理規劃和創意布局,讓文創產業園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