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公眾來說,考古越來越成為一門“顯學”。而近年來被大家逐漸熟知的“公眾考古”也正在發生變化。記者觀察到,“公眾考古”正從向社會推廣、普及考古理念,轉變為公眾參與到考古工作之中。
10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發布會上,相關專家提及,本次評選除了以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等為評判標準之外,社會公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也成為重要參考。

而中央民族大學考古文博系在校研究生胡宇煊的一篇《用網絡數據預測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恰好印證了這樣的說法。
在“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前一天,這篇文章對26項入圍“2017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項目的網絡宣傳文案數量進行了統計。胡宇煊在統計了微信公眾平臺、新浪微博宣傳文案數量后,對這26個項目進行排序,并大膽預測了2017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評選結果。
例如,前述指出,山東章丘焦家遺址項目用“此次發現了‘一個1.9米的成年男性’”為切入點,吸引公眾去深入了解該遺址;而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項目與《水滸傳》中的上清宮進行捆綁式傳播,借助名著的力量進行宣傳;在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項目的傳播中,考古中發現的“‘剁手’葬俗”成為傳播亮點。

值得一提的是,位列這份“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宣傳文案數量統計表”首位的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幾年前就已經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同時在考古過程中還招募了社會成員體驗發掘,這也讓該項目的社會關注度得以提升。
去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發出“招募令”,在全國范圍內招募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的志愿者。
當時,項目領隊劉志巖就曾對媒體表示,招募志愿除了業務上的需要,也可以普及考古知識,讓大家對考古發掘有更多的了解。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長霍巍當日在“十大新發現”新聞發布會現場表示,招募志愿者參與考古是“考古本身采取新方式”,同時更是“公眾考古的新嘗試”。
他透露,這些志愿者從幾百位報名者中篩選而出,參與考古的全過程。“他們以過去不同的身份,參與考古過程,了解到考古科學。同時,他們都是年輕人,考古工作相關信息也通過他們傳遞給同齡人。‘公眾考古’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真正成為實際的過程。”
一位此前從未接觸過考古、只是通過《盜墓筆記》了解考古的女孩,曾在微博中記述了自己參與江口沉銀考古工作的經過和感觸。“可能原來我對考古也有一些偏見,但是江口改變了我的看法,堅定了我對考古神圣的理解……”她寫到。

相關報道認為,在對江口沉銀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中,面向全國公開招募志愿者,并且全程參與考古發掘,在公眾與考古之間搭建了橋梁,讓公眾真正了解考古、走進考古,享受考古成果。
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楊軍早前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考古要走向大眾,公眾有知情權、有參與權,最后使公眾反過來對文化遺產更有保護意識,共同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