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影視作品最為獨特且創作較為成熟的題材類型,武俠當仁不讓,雖幾經沉浮,但武俠題材作品從未從觀眾視線中消失過。拋開電影不說,僅武俠劇就誕生了許多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改編自金庸、古龍等作家創作的武俠小說,擁有很好的文學基礎,搬上熒屏后受到觀眾的歡迎,比如黃日華、翁美玲版《射雕英雄傳》,古天樂、李若彤版《神雕俠侶》,林志穎、蘇有朋版《絕代雙驕》等。
據了解,2018年,有多部武俠劇被翻拍,這讓一部分武俠迷深感期待,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擔憂:大批翻拍,是致敬經典還是消費情懷?

今年翻拍武俠劇超過10部
電視劇翻拍是業界常見的現象,不僅武俠劇被翻拍,民國黑幫劇《上海灘》、古裝神話經典《西游記》、青春偶像劇《流星花園》等許多其他題材、類型的電視劇也被翻拍,有的還被翻拍了不止一版。
顯然,一部已經獲得認可的電視劇相當于一個成熟的IP,無論對于政策風險還是投資風險、市場風險,翻拍都能較大程度地予以規避。前些年,玄幻劇大行其道,傳統武俠題材受到冷落,而當“玄幻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因投入太高、風險太大、數量太多引起審美疲勞等原因而顯出疲態,武俠題材順勢回歸,也在意料之中。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與觀眾見面或啟動拍攝、制作的翻拍武俠劇多達10部以上,包括《倚天屠龍記》《飛狐外傳》《笑傲江湖》《神雕俠侶》《絕代雙驕》《陸小鳳傳奇》《少年楚留香》《飄香劍雨》《小李飛刀》《萍蹤俠影》《武當一劍》等。其中,大部分作品是觀眾相當熟悉的。有網友統計,電視劇《神雕俠侶》目前已擁有約14個版本。

好素材不等于好作品
“受惠于經濟、技術的發展,翻拍武俠劇在服裝、置景、特效等層面比較容易對前作有所突破。至于故事講述、精神內核等,還是要認真設計推敲,一個好素材并不等于一部好電視劇,反而可能因為主創掉以輕心、觀眾期待太高而招致差評。”影評人梁一楠說。
梁一楠的話并非杞人憂天。雖然武俠劇翻拍數量不小,但從過去的情形來看,翻拍劇取得好口碑者為數不多,有的甚至惡評如潮。比如日前上線的、由金琛執導的新《笑傲江湖》,從編劇、制作到表演、武打,觀眾對該劇的不滿是全方位的,而該劇在某影視作品打分平臺上的評分,也創下國產武俠劇歷史新低。
業界人士表示,眾多翻拍作品口碑不佳,問題出在制作粗糙,浮躁之風盛行,從編劇到拍攝的諸多環節專業性不強,存在“掙快錢”心理,甚至一部劇的資金投入最終不知落入何人腰包。翻拍尤其是經典作品翻拍,敬畏之心必不可少。

別把年輕觀眾想得太簡單
雖然許多武俠翻拍劇水準堪憂,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由郭靖宇監制,蔣家駿執導,楊旭文、李一桐等主演的《射雕英雄傳》于2017年播出,廣受好評,其成功的經驗值得后來者借鑒。
尊重原著的氣質是成功的基石。郭靖宇稱,這版《射雕英雄傳》在籌備階段,曾請某知名編劇執筆創作,該編劇堅持讓黃蓉第一集就出場,稱這樣的安排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但這個方案未被采用。“《射雕英雄傳》不僅是郭靖的個人成長史,更蘊含著岳飛抗金等深厚復雜的歷史背景,因此必須在開篇把郭靖父母一輩的故事講清楚,為全劇定下基調。”郭靖宇說。此外,這一版《射雕英雄傳》不用片酬不菲的知名演員,而是大膽起用新人,把更多的投資花在制作上,保證了劇作的總體水準。

梁一楠表示,除了選角、制作準確精當,翻拍武俠劇要找準作品與當代審美的契合點,如果只是換一批演員重復前作,那就沒必要翻拍了。“創作者不應把當代年輕觀眾想象成頭腦簡單、歷史虛無,誤以為他們只喜歡看披著武俠外衣的無聊戀愛,而把劇中人物設定搞得毫無邏輯,把重大矛盾拍得如同兒戲。”梁一楠說,“武俠題材、江湖世界有很多層次可挖掘,那些義薄云天、家國天下的厚重,也是當代年輕人的擔當,談情說愛之外,把作品做得有營養一點,會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