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人頭
后周皇帝郭威,小名郭雀兒。因諱名將高老鷂之名(雀鷹俗稱為鷂),疑其有不臣之心,便封趙匡胤為征討大元帥,命進兵高平關,斬高老鷂人頭復命。趙父與高老鷂是結拜弟兄,此次受命,進退兩難。進駐巴公原后,令軍士安營扎寨,趙單騎只身入關求見。言稱:“君命難違。若借得叔王人頭,巧奪兵權,殺昏君統一天下,不但此仇可報,天下百姓亦感叔王恩德。”
高老鷂見趙氣宇軒昂,風度非凡,料定“將來定天下者必此人”,便以趙與其子高懷德、高懷亮結為生死兄弟,并推翻郭雀兒江山為民除害為條件,答應借人頭與趙。趙又將其小妹許與高懷德為妻。然后,高老鷂乘二子不妨,拔劍自刎。趙匡胤披麻戴孝、重祭高老鷂后,用禮盒盛其頭,領兵回汴梁復命。趙獻上人頭后,郭威見高老鷂雙目圓睜,胡須抖動,似活著一般,嚇得大叫一聲,跌下龍位,口吐鮮血而死。后柴王繼位,封趙為兵馬大元帥。陳橋兵變后,趙匡胤稱帝,統一江山,國號為宋,封高懷德為大元帥。這一傳聞故事還被編成地方戲, 劇名《高平關》,亦稱《借人頭》。
白馬拖韁高老鷂見趙氣宇軒昂,風度非凡,料定“將來定天下者必此人”,便以趙與其子高懷德、高懷亮結為生死兄弟,并推翻郭雀兒江山為民除害為條件,答應借人頭與趙。趙又將其小妹許與高懷德為妻。然后,高老鷂乘二子不妨,拔劍自刎。趙匡胤披麻戴孝、重祭高老鷂后,用禮盒盛其頭,領兵回汴梁復命。趙獻上人頭后,郭威見高老鷂雙目圓睜,胡須抖動,似活著一般,嚇得大叫一聲,跌下龍位,口吐鮮血而死。后柴王繼位,封趙為兵馬大元帥。陳橋兵變后,趙匡胤稱帝,統一江山,國號為宋,封高懷德為大元帥。這一傳聞故事還被編成地方戲, 劇名《高平關》,亦稱《借人頭》。
在晉城城區北15公里處有司馬山,又名白馬寺山。山上有卵石,外堅中空,搖有響聲,名馬鈴石。相傳,古時有一少年,寒冬上山砍柴,歸來遇一老者索柴取暖,少年慨然予之。老者贈少年一紙馬,稱:此乃神馬,如有所求,只念咒語即可照辦。少年黑夜返村,突然狂風大作,大雪紛飛,鄰舍皆嘆無法進山砍柴。少年依法念咒,紙馬突變白馬,上山馱炭而歸,眾皆驚奇。一地主得知,勾結歹徒深夜盜馬,被白馬踢翻在地,馬鈴散落。少年從睡夢中驚醒,躍上馬背,與白馬一道騰空而去。從此,“馬鈴”遍山皆是,連原來的卵韁石也變成外堅中空、搖之即響的“馬鈴石”。后人在此山建寺,名白馬寺,司馬山亦更名白馬寺山。當地人稱此故事為“白馬拖韁”。此山為晉城縣四景之一。
廉頗換馬
相傳戰國時,趙孝成王中秦國反間計,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替代廉頗。廉頗在卸任前囑咐趙括:“秦軍千里奔襲,利在戰,應以守為主”,并將一份“守勢圖”交與趙括。趙括傲慢無理,不予理睬。廉頗憤怒之下,交出帥印,連衣甲都未及更換,便策馬奔趙都邯鄲。路過一村,百姓跪拜,廉頗這才發現自己仍頭戴帥盔,身披鎧甲,足蹬戰靴,便將三件鎧甲脫下。后人將這個村叫三甲村。
廉頗卸掉“三甲”后繼續前行,但沿途仍有百姓攔路乞留。原來,人們都知道廉將軍有“三白”,從白發、白須和座下騎乘的渾身雪白的玉兔賽風駒上仍可認出。廉頗便忍痛換掉騎乘多年的白馬。后人把廉頗換馬的地方叫做“換馬村”。

秦筑空倉
高平米山正西有座山嶺叫老馬嶺。相傳戰國時秦國為進攻趙國之長平曾屯兵于此。秦軍副帥王齙為穩定軍心和迷惑對方,令士卒用蘆席在老馬嶺搭起一個個空糧倉。誰知天不作美,一夜大風將這些空倉刮得七零八落。后來,人們便稱老馬嶺為空倉嶺。
舜耕歷山
史書中有“舜耕于歷山”的記載。中國的歷山有數處。位于沁水、垣曲交界,在沁水縣城西45公里處的歷山,又叫舜王坪。上有舜王廟,周圍有溈、納二泉,有大洪池、小洪池,有狀如犁溝的遺痕。相傳,此即舜王躬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