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湖北省鳳凰山168號西漢初期墓中出土了一支毛筆,筆管為竹質,筆毛已朽。相比秦代的毛筆,筆管更長,筆頭直徑也稍大。這些改進,與漢代書法有著密切聯系。在漢代,隸書由秦代的始起而趨于成熟,小篆則相應趨于守勢,為適應漢代隸書字跡較大的特點,書寫時張弛流放的氣勢,毛筆筆管的長度、筆頭的直徑也需要適度增加。
從制造工藝上看,漢代毛筆的筆頭除了用兔毛、羊毛外,還出現了將狼毛、鹿毛、貍毛混合制成的“兼毫筆”。“兼毫筆”的筆頭多以兔毫為筆柱,羊毛裹在兔毫的外面,使毛筆的特性因混合比例不同而形成差異,滿足了不同書寫者的需要。
東漢、魏晉時期,毛筆的制作技術逐漸趨于成熟,創造了披柱法,誕生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記載毛筆制作工藝的文獻:王羲之的《筆經》和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這兩部文獻里,都記載了披柱法的制作方法。已出土的東漢時期的毛筆實物,也證明了文獻記載的準確性,筆頭外覆狼毫披毛,筆芯及鋒由兔箭毛制成。披柱法的創始,是毛筆制作工藝的重大改革。
當時,各種書體的興起,這與毛筆制作工藝的改革和質量的提高有著緊密聯系。王羲之的書法多為行草書,以韻見長;而柳公權書法多為楷書,以法見長,瘦勁工整。草書、行書擇筆的標準比較寬松,楷、篆、隸等擇筆要求則較嚴苛。這一時期,人們習慣跪坐在矮幾前懸肘書寫,因此筆管部分逐漸變短,筆鋒的彈性也得到加強,以“鼠須筆”、“紫毫筆”為代表的短桿筆深受文人的喜愛。著名的《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用松鼠尾毫制成的“鼠須筆”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