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對遺址、文物的修復投入了很大熱情。比如近日,重慶市公布將對巴縣衙門遺址進行修繕。修復后,巴縣衙門將作為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的一部分與市民及游客見面。

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它既能恢復一批歷史遺存,讓文物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又能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喚醒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然而,在對遺址、古跡的修復過程中,卻出現了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對文物的破壞性“修復”。杭州秋水山莊門臉被刷成了“土豪金”、鳳陽明代古城修復時用電鉆暴力拆解、綏中小河口長城被水泥磨平……

是工期緊、景區急于營業嗎?是技術不足以支撐文物修復,但行政命令急于星火嗎?還是管理混亂、急于趕工期?究其原因,一來修復者對歷史、文物缺乏敬畏之心,施工過程缺乏約束和監督;二來便是一個“急”字。但無論出于什么原因,歷史遺跡、遺存一旦被破壞,就難以復原。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經濟發展方面,它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在文物修復上不是。遺址、古跡需要大量的調研工作,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以《趙成金藏》為例,前后修復的過程長達16年;河北北岳廟壁畫修復工程從2009年開始研究詳細方案,修復團隊甚至在當地建立了小型的環境監測系統,多年艱苦、耐心的修復工作,才贏得了2017年全國優秀文物修復工程的榮譽。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旦急于求成,哪怕是專業人士也會鑄成大錯。比如已經矗立了一千多年的著名遺跡滄州鐵獅子,在經歷了5次正規、專業人士參與的大規模修復后,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以至于只能依靠“拐杖”才能勉強維持站立。
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修復文物,應該秉承著敬畏之心。遺跡、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的守護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文物完整無缺地傳給下一代。
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輿論的正面引導。過去,文物屬地管理的特性決定了修復者不一定是業內頂尖人士,而修復的過程往往較為封閉,社會大眾難以參與其中。可喜的是,近年來主管部門設立了優秀文物修復工程的獎項,《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系列影視節目,也對遺址、文物修復工作起到了正面的引導。
正如習總書記所言,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遺跡、文物正是要傳遞其文化精髓,這是歷史的責任,“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