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廚房卻上廳堂
盤點拍場上出現的億元瓷碗
碗是如今最常見的餐具,相信您也有失手打碎瓷碗的經歷。但下面這些碗,若作為飯碗可就大材小用了,更別說失手打碎,那可是上億元的損失!今天,就請大家認識下這些拍賣史上極為罕見、珍貴的億元瓷碗,感受下它們的精致奢華。
清康熙御制粉紅地琺瑯彩花卉碗
本月3日,一只清康熙御制粉紅地琺瑯彩花卉碗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2 .38億港元成交,打破了碗類瓷器的拍賣價格紀錄。此碗直徑14.3厘米,以罕見的粉紅色釉作底,以五瓣花朵式開光,內繪花卉,色彩艷麗,筆觸細膩。底蓋粉紅色“康熙御制”楷款,加雙方框。目前已知的類似作品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只,同著粉紅為地,繪花相異,但論色調、布局,卻能與之匹配。
琺瑯彩釉多自歐洲進口,以其燒制的瓷器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琺瑯彩釉色彩豐富艷麗,可以用它調配、燒制出所有常見顏色。然而,我國大批文博機構和文物鑒定家通過海量研究表明,琺瑯彩和中國傳統釉上彩在化學成分上差別很大,特別是其中含有劇毒的砷。據了解,琺瑯彩時常采用的調色劑玻璃白又稱“砷白”,比如粉紅就是用胭脂紅和玻璃白調制而成的。當溫度達到數百度時砷就會揮發,由此可知,古代窯工是冒著生命危險制作這些琺瑯彩瓷器的。
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碗
2017年4月5日,一只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碗在香港蘇富比上拍,最終以約2.29億港元成交。此碗直徑約23厘米,為十棱菱口碗,燒制難度極大,故而又有“宣德碗王”之稱。該器深壁外撇,繪飾卓絕悅目,柔光溫藹,淪肌浹髓,讓人不禁傾心。碗上繪豐魚四尾,暢泳水藻池蓮之間,悠然自得,投入細賞,彷彿置身其中,可感其安、知其樂。四魚兩兩相對,一面畫鯉,一面繪鱖,各迎一魴,品種稍異。如此碗上所繪,魴魚成年后頭上多有隆起肉瘤。這些魚種,自古為中國羹食,鯉、鱖較多見于瓷器紋飾,繪魴魚者卻罕。
魚藻紋屬常見中國瓷器紋飾。據史料記載,北宋末年,宮廷畫師劉寀擅畫魚,以魚為題之水墨作品自此開始流行,進而影響到瓷器繪畫。魚居水中,不便微察細觀,因此畫魚又較其他禽鳥更難。據悉,傳世繪相同魚藻紋宣德碗,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兩件可與其相比較,然尺寸皆較小。

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
2006年11月28日,一只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在香港佳士得上拍,最終以約1.51億港元成交。由于當時市場上極少見到價格超億元的拍品,加之此碗器形小巧,因而轟動一時。該碗直徑11.3厘米,上繪有杏花盛開,春風吹綠柳,雙燕比翼飛;側面有乾隆御筆行楷題詩:“玉剪穿花過,霓裳帶月歸”,碗底有藍楷書款“乾隆年制”。該碗造型秀美,白釉溫潤,工藝精湛,乃為乾隆琺瑯彩瓷器杰作。
現存世琺瑯彩多為康熙至乾隆年間燒造。康熙時期多為在素胎上繪畫主題紋樣,再將其他地方全部以彩填滿,效果華麗。雍正時期,國產琺瑯料研制成功,琺瑯彩的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此時瓷器上留白的地方增多,開始配以詩句,將詩、書、畫、印四種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使瓷器風格凸顯優雅。乾隆時期,宮廷內漢風更盛,乾隆帝沉迷詩文創作,以其御制詩題于瓷器者為數頗多,其中尤以該杏林春燕圖碗于藏界最負盛名。

北宋定窯劃花八棱碗
2014年4月8日,一只北宋定窯劃花八棱碗在香港蘇富比上拍,最終以約1.47億港元成交,它是億元碗類瓷器中僅見的一只高古瓷。此碗直徑22.2厘米,胎質細膩,器形端莊,碗內劃花線條流麗生動,釉面柔潤,色呈牙白悅目,聚處若淚痕而色略深,雖久歷千年風霜,依然樸淳如昔。
定窯是于唐代創燒的著名窯口,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定窯以其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被后世列為“五大名窯”之一。宋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其中劃花最為常見。劃花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于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紋飾,有的一花獨放,有的雙花并開,有的蓮花荷葉交錯而出,還有配鴨紋的,總之紋飾簡潔又富于變化。
存世定窯瓷碗向來比較少見,有消息稱,在2013年紐約春拍上,一件據說是舊貨攤上以3美元淘來的北宋定窯刻花碗竟以約合千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