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會想到,位于閬中古城東北方向的梁山村境內,竟藏著一處新石器遺址。遺址位于當地一座海拔500米的靈山上,考古專家通過遺存的灰坑、柱洞、灶、燎祭(古代祭祀儀式之一)等遺跡以及陶器、石器等器物推斷,靈山遺址的時代可分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唐宋、明清及近現代幾個階段。這也意味著,閬中有據可考的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約3000年,將提早到距今4500至5000年前。
發現 純屬偶然
已出土遺跡38個 小件文物108件
靈山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2016年,當地一位村民前往靈山山腰臺地,準備開荒修建蓄水池,但在修建蓄水池過程中,卻意外挖出一些陶器碎片和石器。附近一位村民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靈山新石器遺址的位置是一片荒蕪一二十年的荒地。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呂宇斐一行踏堪靈山遺址
閬中市當地文物部門趕往現場考察,并向上級部門匯報此事。2016年9月,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充市文管所和閬中市文物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靈山遺址展開調查、勘探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考古隊隊長孫智彬介紹,靈山遺址呈南北分布,南北100米,東西60米,分布面積約6000平方米,保存狀況較好,現場發現灰坑、房址、柱洞、燎祭等遺跡38個,出土小件文物108件及大量陶、瓷片,采集骨樣8袋,浮選土樣36袋等大量標本。

靈山遺址考古發掘出的器物盤(修復)
價值 不亞于寶墩
首次在川發現位于山頂的燎祭遺跡
截至2017年1月,靈山遺址野外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共發掘面積達360平方米。孫智彬說,通過靈山遺址文化層和遺跡間疊壓打破關系以及出土遺物觀察,靈山遺址的時代可劃分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唐宋、明清及近現代幾個階段,但總體上以新石器時代遺存最為豐富,包括灰坑、柱洞、灶、燎祭等遺跡,以及大量的石器、陶器等遺物。這意味著,閬中有據可考的人類活動歷史將從距今約3000年提早到距今4500至5000年前。
“靈山遺址是嘉陵江干流中游首次發現和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在孫智彬看來,靈山遺址的發現,為考古學家在嘉陵江干流尋找新石器時代遺址指引了方向。孫智彬說,位于靈山山頂發現的燎祭遺跡,是考古隊首次在四川發現位于山頂的燎祭遺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隊葉茂林說,靈山遺址的意義不亞于當年在成都平原上發現的寶墩文化,很可能是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和較特殊的遺存。

靈山遺址考古發掘出的器物石矛
性質 還有爭議
遺址可能屬于祭祀場所
盡管如此,靈山遺址目前仍有諸多疑惑有待解答,比如說,靈山遺址的性質是屬于聚落還是祭祀場所呢?至少,從目前出土的器物來看,多為陶容器和石禮器,很少出土生產工具,有專家據此認為,靈山遺址屬于村落居址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分析說,當時來到靈山的先民,目的并不是以農業生產或手工業生產為業。結合靈山的考古調查,磨制精細的三孔石刀或許顯示了其與靈山作為祭祀場所的聯系,而陶容器既有可能是祭祀者的生活器皿,也有可能作為祭祀容器。(成都商報 張曉東 王超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中國文物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