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老國企新華印刷廠,搖身一變成為了進駐100多家文化設計企業、累計產值上百億元的文化金融產業園區。圖為產業園區內由舊廠房改造的33劇場。
北京充分挖掘老舊廠房的文化內涵和利用價值

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拉動北京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產業發展對空間載體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北京尚有七成處于待開發狀態的老舊廠房。因此,北京不斷深挖舊廠房資源,并從政策上進行創新突破,使老舊廠房的開發利用迎來“春天”
在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歷程中,尚有七成處于待開發狀態的老舊廠房。不久后,散落在北京城各處冷落荒涼的老舊廠房中,將“長”出時髦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實體書店、藝術影院、非遺展示中心,成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其中的佼佼者更有望對接高端項目資源,成為新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逐步釋放的資源寶庫
隨著北京產業結構深刻調整、疏解非首都功能持續推進,老舊廠房資源將進一步騰退釋放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東城區,位于美術館后街的77文創園,聚集了戲曲、戲劇、時尚元素,是建在胡同里的創意工廠。這里最有名的要數北京市文化局設立的北京劇目排練中心。
3年前,北京市文化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整體租賃了北京膠印廠3560平方米老舊廠房,并進行裝修改造,形成19個功能多樣、大小不等的排練廳,并委托專業運營機構進行運營,對排練團體按每日200元至800元不等的價位收取租金。
“這僅相當于市場價的2.5折到6折。”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告訴記者,北京劇目排練中心是全國第一家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的公益性排練服務平臺。院團拿著劇本來了就能排,出去就能演。隨著創作資源的聚集,這里逐漸成為藝術創作的一個孵化基地。
關宇介紹,北京全年有約21000多場演出,平均每天晚上70余場。演藝市場的繁榮,使排練場所供不應求。北京有799家藝術表演團體,90%以上的是民營團體,且絕大多數沒有自己的排練廳。排練難、排練貴的問題十分突出。
同樣迫切需要空間資源的行業還有不少。“在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過程中,北京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的公共服務設施空間不足,設施陳舊。”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王野霏表示,希望充分挖掘老舊廠房的文化內涵和利用價值,有效緩解實體書店和電影院線空間、設施不足的矛盾,拓展文化空間。
北京的老廠房還有多少潛力可挖?“北京是一座有著百年工業發展史的城市,擁有豐富的老舊廠房資源。”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余俊生表示,據初步統計,全市現有騰退老舊廠房總占地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其中一些已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典型的如萊錦、751、798、新華1949園區等,另外還有七成處于待開發狀態。
恰逢其時的發展選項

無論國際國內,老舊廠房騰退利用,已是大勢所趨
余俊生說,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定位,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拉動北京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產業發展對空間載體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無論國際國內,老舊廠房騰退利用,已是大勢所趨。
“截至2017年11月,北京已騰退老舊工業廠房242處,總占地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多數都具備歷史文化風貌和良好的改造再利用硬件條件。”北京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松告訴記者,其中109個已得到保護改造利用,占全市老舊廠房總面積的23.88%;26個正在保護改造利用,占5.48%;107個待保護利用,占70.64%。
例如被稱為“水泥罐”的北京塞隆國際文化創意園,是騰籠換鳥的典型;北京電視臺新址旁的郎園文化創意產業園聚集了眾多傳媒企業;正在改造的西店記憶文創小鎮,處于6條正在使用的鐵道交會處,別具特色。
梅松說,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就是利用存量老舊廠房資源轉型為文創園區,為減量發展做了示范。
“老舊廠房大多建筑風格獨特、文化氣息濃郁,非常適合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發展文創也是大城市升級轉型的基本途徑和普遍做法。”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趙磊表示,北京正爭取短時間內“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形成一批高質量的老舊廠房示范典型。
直擊痛點的政策矩陣
對老舊廠房改造利用從政策上進行創新突破,為老舊廠房“松綁”
老舊廠房的保護利用,涉及用地性質、發展規劃、技術手段等諸多因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際操作中土地使用、改造審批、建設施工、安監消防、工商注冊等環節缺少系統、規范、可操作的規則流程。而今,直擊痛點的政策矩陣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