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猿人洞覆蓋“魚鱗”保護棚
面積達3700平方米使用425塊鋁板和405塊玻璃鋼尺寸和嵌入角度各不相同
猿人洞作為周口店遺址的心臟,曾經出土了代表約40個“北京人”個體的近200件人類化石、10萬余件石器、數層灰燼和百余種動物化石,被稱為“北京人”之家。自上世紀20年代發掘以來,因長期處于露天環境中,飽受日曬、雨淋和風蝕,猿人洞出現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等地質病害,局部有坍塌和落石的隱患。
為保護這處珍貴的文化遺址,本著“最小遮蓋、消除隱患、融入自然”的原則,2015年8月16日,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工程正式啟動,今年5月底,保護工程將完工。
歷時近三年,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工程將在5月底完工。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保護工程在猿人洞外搭建面積3700余平方米的保護棚,南北跨度77.5米,東西跨度54.5米,最大高度達35.7米。保護棚像“魚鱗”一般覆蓋在猿人洞上方,在文化遺址頂上搭建“如此大體量的棚”,這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極為罕見。

從多套方案中確定建棚方案
猿人洞是石灰巖地質,洞內的堆積物受水侵蝕之后容易坍塌和產生空隙,“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防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主任董翠平告訴北青報記者,搭建保護棚是不二之選。
在文化遺址上“動工”不是一件小事,一旦開始施工,“棚子”倒塌或上邊的材質掉落,不僅不會對文物本體起到保護作用,反而是一種破壞。專家之間出現了爭議:這個棚子是建還是不建?是建整個還是只做一半?2008年,遺址管理處開始向社會征集保護方案,前后經過專家深入論證的方案就有四五套,最終選定了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筑方案》。
2012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將保護方案上報了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考慮到可能會對遺址本體造成破壞,沒有通過。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沒有放棄,邀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崔光海,再次踏進國家文物局的大門,進行面對面論證,這一次,國家文物局開了“綠燈”。2013年,“保護棚”方案也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批準,一個由文物保護專家、建筑設計師、技術操作人員組成的“項目組”應運而生。

建棚前做了多項“消除隱患實驗”
“保護棚不是一個密封不透的溫室。”董翠平說,猿人洞從發掘到現在,已經在自然環境下保存了100年了,不能因為加蓋棚子就改變了它所處的環境,“誰也不知道濕度、溫度變化對遺址本體產生哪些影響”。
在建棚之前,項目組做了多項“消除隱患實驗”。首先是風洞試驗,既要保證棚子對風的承載力,又要保證洞內的透風性。再是排水實驗,在下大雨時,保證大部分雨水能順著棚頂排到洞外,又能讓小部分雨水從棚頂葉片交錯的空隙中滴進來,保證洞內的濕度。此外,還有采光實驗、防震實驗等。由于“保護棚”依照山體的走勢設計,鋼骨架也是不標準形狀,為了保證鋼結構的穩定性,項目組請來了“鋼結構大跨專家”,對整體結構進行了計算,同時進行地質勘察,“保護棚”南北兩邊落地的21個柱,每個點都是穩定的,同時,將保護棚的地基打在了離洞壁五六米開外的地方,并未打在遺址本體上。
用激光投影還原“北京人”的生活
在“保護棚”施工的同時,猿人洞內“高科技”設備的裝置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據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展陳保管部主任宋冬勇介紹,目前設計人員正在設計兩部“3D裸眼展示的宣傳片”,分別介紹北京猿人生產生活的狀況、地質變遷、猿人洞形成過程以及猿人洞發現、發掘、研究的經過,“此次猿人洞保護棚的搭建過程也會融入其中”。
據介紹,制作的宣傳片將在洞內南北兩個洞壁上用激光投放,大約10多分鐘左右。西剖面不同年代土層動植物化石的介紹也不再以“背景墻”的形式出現,而是用激光投影打在文化層上,形象生動地展示各時期的動物化石。
依托文化遺跡(洞壁)作為屏幕,這在國內遺址發掘保護展示中還是第一次。等到猿人洞重新開放時,觀眾們不僅能從遠處看到那個“像猿人頭蓋骨”一樣的“保護棚”,置身其中時,還能裸眼感受到周圍的3D效果,聲、光、電結合,“就仿佛從北京猿人生活的世界里路過一樣”。

嵌入“魚鱗”均經過無人機測量和3D建模
站在龍骨山向猿人洞方向望去,一個高低起伏的巨大鋼骨架以南北走勢橫跨在猿人洞之上。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施工工人正在把裁好的鋁板嵌入鋼架交錯的方格中,這些鋁板就像魚鱗一樣,交錯有致,將鋼架的空隙填滿。鋼架旁邊,還有幾十米高的大塔吊在忙碌著。
“不是你想怎么嵌就怎么嵌,這些像魚鱗一樣的葉片,每片都有自己的尺寸和傾斜角度。”此次項目的施工負責人袁繼祥告訴北青報記者,由于依山而建,地勢不平緩,鋼架在完成沉降后,會導致標高及坐標數據的變化,“直接根據設計單位給的標高及坐標嵌入這些鋁板,就會產生累積誤差”,造成相鄰鋁板之間產生交叉的問題,所以嵌入鋁板前,需要使用無人機“從下往上飛一圈”,把測量的數據輸入電腦,根據測量數據重新計算,進行3D建模,排列鋁板的位置,由此決定裁剪鋁板的尺寸和傾斜的角度。
據袁繼祥介紹,這個保護棚分為內外兩層葉片,外邊是鋁板材質,表面設有種植槽,植物長出后將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里邊是仿石玻璃鋼的吊頂,和巖壁渾然一體,讓人置身其中有種穿越回去的感覺。“里外兩層的葉片也是上下交錯的”,袁繼祥說,如果外葉片之間傾斜角度不自然,內葉片就成了外葉片的“接水盆”,時間久了因不能負重而掉下來傷及游客,因此外面的鋁板葉片不能出現倒坡,傾斜角度就變得尤為重要。“棚外層的425塊鋁板葉片和棚內層的405塊仿石玻璃鋼葉片,每一塊尺寸和角度各不一樣。”目前設計師每天做的事,就是計算支撐鋁板鋼立柱的下料尺寸。
北青報記者進入猿人洞內部發現,四周巖壁已有幾處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自然風化現象,西剖面部分不時有泥土渣掉落。從洞底向上望去,鋼架中間部分的“魚鱗”葉片已經安裝完畢,兩邊的葉片正在安裝中,袁繼祥告訴北青報記者,難度系數隨著面積的變窄而增加。每進行一道工序前,都要經過深化設計和專家論證,如此繁瑣細致的工作,正是為了保護這個暴露在外近百年的猿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