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水稻的栽培和馴化,對中華文明的誕生與人口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學界對于“水稻栽培起源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結論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對于稻作農業向外傳播的時間與過程還存在疑問與分歧。日前經過科學手段分析,考古工作者發現出土于陜西省渭南市東陽遺址的水稻遺存,屬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種,為研究水稻種植的起源和傳播提供了新的證據。
東陽遺址地處關中平原東部,渭河下游,是一處仰韶文化時期的聚落遺跡。考古工作者在灰坑中依據地層與堆積單位的疊壓情況,自下而上按照一定間隔逐層提取了植硅體樣本并采集了土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說,植硅體是硅沉淀在植物細胞或組織中形成的顆粒,科學家可以用植硅體的形態特征來區分不同植物或不同組織。根據對植硅體的鑒定與大植物的浮選結果,研究者可以對先民的農業種植情況進行分析。

大植物浮選后,研究者在66粒炭化種子中發現了8粒炭化水稻。研究者經過觀察,發現了水稻扇形的魚鱗狀紋飾,呈現出典型的馴化形態,說明先民食用的是種植稻而非野生稻。“從植硅體的鑒定結果來說,黍和粟占比最高,水稻比例雖然較低,但我們發現了來自水稻葉片、稃殼、莖稈等不同部位的植硅體遺存。”吳妍說。
如何判斷水稻是本地培植而非從外地輸入?參與發掘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說,來自葉片、稃殼、莖稈等不同部位的水稻植硅體遺存,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本地栽培鏈條,很大程度上說明水稻并非是靠交換與貿易取得的。“大量屬于稃殼的雙峰形植硅體出現在灰坑中,很可能說明先民采用了摘穗的方式來收獲水稻。”

陜西關中地區是環境考古學研究較多的地區,仰韶文化初期到中期的關中地區氣候暖濕,降水量豐富,呈現出草原森林為主的植被景觀,客觀上為水稻栽培提供了良好條件。此外,日益增長的聚落人口也提升了糧食需求量,促進了關中稻作農業的發展。許衛紅說,仰韶文化早中期的東陽先民以種植粟黍為主并少量栽培水稻,對研究水稻起源傳播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