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抱城,八水匯聚。京杭大運河是嘉興的母親河,大運河養育了嘉興,成就了嘉興,保護好、開發好母親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月17日,市人大正式發布《嘉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從遺產區建設、施工安全、歷史要素保護等方面加強大運河管理保護,同時明確五類禁止行為,違者處以最高5萬元罰款?!稐l例》自8月1日起正式實施。

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在中國的版圖上,大運河和長城形成一個大寫的人字。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梁,大運河就是中華民族流動的血脈,是一條承載著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動脈。嘉興因運河而興,全長110公里的大運河嘉興段穿城而過,自古到今流淌不息,奠定了“左杭右蘇、南北通衢”的城市地位,成就了“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繁榮盛景,涵養了“終日樓船簫盛,晚來還聽棹歌聲”的運河文化,形成了“臨水而建、沿水成街”的城市格局。煙雨樓、子城、落帆亭、杉青閘、長虹橋…這是大運河留給我們的歷史遺產,網船會、海鹽腔……這是運河兒女抹不去的文化記憶。對于嘉興而言,南湖是城市的眉眼,運河就是城市的血脈,保護大運河就是呵護城市記憶、傳承城市文明。
不同于古建筑、古遺址,大運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態線性文化遺產”,體量之巨、遺產之活是其一大特征。治理大運河,保護是手段,發展是目的,最終是要造福民眾。此次,嘉興通過立法確定遺產保護及利用制度,讓大運河的保護有機融入周邊區域發展,讓大運河保護與區域生活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機統一。比如,《條例》明確了遺產區和緩沖區區劃,“在大運河遺產區、緩沖區內進行建設工程,應當與大運河遺產的歷史風貌和景觀環境相協調。”

在遺產利用方面也規定了“在符合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的前提下,按照適度、合理、可持續的要求,充分發揮大運河遺產文化傳播、水利航運、旅游休憩等功能”。如此科學安排大運河沿線地區的保護與開發,正確處理遺產保護與流域發展的關系,旨在讓古老的大運河煥發新生機。
由此看來,《條例》也是對嘉興治理與保護大運河的實踐總結。以梅灣街、月河(中基路)歷史街區為例,作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多年的改造提升,這里已經成為市區旅游的一張“金名片”。不僅沿河街區商賈林立,更為兩岸百姓提供了休閑的好去處,成為科學保護、合理開發,讓大運河古為今用造福人民的好例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以地方立法筑牢大運河保護的法治之堤,嘉興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讓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成為“活”的文化,則需要嘉興與大運河沿線城市同舟共濟,由“各自為戰”轉向“協同合作”,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開啟古運河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