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舊時光里,一切都慢悠悠的。搖著蒲扇的夏夜,街角小販的叫賣,墻門里鄰居的笑聲,都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個人記憶深處的一部分,彌足珍貴。

最近,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收到了幾件來自舊時光里的“禮物”。這些老物件承載了家族與城市的記憶,溫潤而又充滿力量,靜靜講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歲月年華。
祖傳架子床承載了三代人的回憶
枇杷樹、池塘小院、小黃狗……走入嚴嘉悅老先生位于老余杭的家,就感覺回到了從前的小橋流水人家。
由于拆遷改建,嚴老先生一家馬上就要告別這個住了幾十年的地方。他最舍不得的就是那些陪了家人幾十年的老物件,其中就有一張非常精美的雕花架子床。“這張床是我結婚的時候向一個賬房先生買的,看到的第一眼就被這張床的樣子驚艷到了。”

這張晚清雕花架子床陪伴了一家三代人。飛檐、床圍、床匾、床圍屏、吉子、花窗……暗紅色木質,精美的雕花,雖然已經過了一百多年,但它卻被精心呵護,各個部件都保存得非常完整。
“早些時候木頭顏色更亮,紅澄澄的,擺在家里看著心情也好。”說起這張床,嚴老先生眼睛都亮了。“我結婚后就和夫人一直睡這床上。我的兒子就是在這張床上接生的,等到后來我的孫子出生后,就在這床上爬著玩。”一邊撫摸著花窗,嚴老先生一邊說,這次捐給博物館,就是希望它們能夠一直被好好保存,也為城市歷史做些貢獻。
你家的老物件也能變成城市記憶的一頁
“一生做人,半世在床”。浙東民間對眠床的制作相當考究。在《清代浙東婚床研究》一書中就有這樣的記錄:“浙東婚俗,女方家庭負責制作紅妝家具器皿為嫁妝,男方則要準備一張婚床,象征傳宗接代。”不同時期的床,對婚嫁習俗研究有著重要意義,還能看到從古到今杭州人的生活變化。
今年初,有一位丁老伯通過杭報捐贈給工美館一張家中老床。現在,兩張床一對比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清代到民國人民生活的變化。“丁老伯捐贈的床是民國時期海派西洋風格的架子床,床頭和床尾雕有雙魚圖案,床上有懸掛蚊帳木架,床腿底裝有鐵制軸輪,可自由轉動。這與嚴老先生的床比‘時髦’了很多。”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文保部工作人員說。

“這些年我們也收到不少市民捐贈來的老物件,這對城市歷史記錄非常有意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前,有20多位刀劍藏家向博物館捐贈了數十件珍藏。近些年,不少杭州市民企業單位還捐贈過如臺毯、床罩、杭羅披肩、靠墊、桌圍、仿古提籃等,它們都曾是杭州人的生活用品。
“捐贈品是博物館館藏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將不斷拓展博物館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社會力量關注和支持博物館發展,同時也積極做好捐贈館藏的保護和利用,讓社會捐贈發揮更好的作用,助推杭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