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20-40年代,戲曲藝術大繁榮,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戲曲流派涌現,表演形式紛繁;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藝術進一步發展,京劇藝術站在巨人肩膀上,卻沒有形成新的京劇流派。在戲劇領域,也存在一個“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十三五”期間主要實施“戲曲振興工程”,戲曲振興,教育為先。全國政協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建國認為,戲曲教育要遵循其藝術特點。
京劇發展至今已有兩百余年歷史,以京劇教育為代表的傳統戲曲教育,伴隨戲曲的興盛發展至今。傳統戲曲教育經歷數代戲曲藝術家和教育家探索與實踐,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方式。戲曲藝術的綜合性表演,另其形成了“唱、念、做、打、舞”為一體的程式化表演體系,這就令學習戲曲的學生,要經歷嚴酷訓練,并具備深厚功力。針對這種傳統教育模式,張建國認為其最大特點是“主要沿用的方式為師徒一對一的教育方式,注重因材施教,長勤練功,一招一式口傳心授,手把手教學,孜孜不倦,深入生活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培養方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誕生了許多優秀的戲曲大家,比如“富連成”、“榮椿社”曾培養出像馬連良、譚富英、高盛麟、梅蘭芳等藝術大師。
張建國說:“現階段戲曲教育趨同統一的標準化教育模式,忽視了戲曲教育的特殊性,阻礙了戲曲人才的培養。”他認為,首先應解決戲曲院校歸屬問題。我國的戲曲教育現屬教育部管理,而非原來的文化部門管理,因而,其教育被常規的普適教育模式所標準化,戲曲學生教育也遵從大班授課,規定了必修文化科目,享受統一的節假日等。這與傳統戲曲教育相比,不但接受戲曲訓練的時間大大減少,更難獲得老師長期和深入的一對一口傳心授,參與舞臺表演與觀摩的機會也相應減少,轉而更關注學分制的考量。張建國建議,聘請具備10年以上舞臺表演經驗的藝術家回校任教,并提高外聘教師授課費。鼓勵舞臺經驗豐富的藝術家登上講臺,使學生接觸到高水平教育訓練。目前的戲曲教育制度,或將不利于戲曲藝術培養出合格、優秀的藝術人才。改變現狀,改革戲曲教育制度,或將可成為當下難題的突破路徑。
“學習訓練時間不足,畢業生所學不能滿足工作需要,還需戲曲院團長期的二次教育。”在張建國看來,當代戲曲教育的授課方式,雖然有所進步,但比起傳統的戲曲教育,仍舊存在諸多不足。訓練時間不足成為最主要因素。張建國說:“目前的戲曲教育,需通過11年的戲曲學校標準化學習,學校統一的節假日和周末流失時間超過三分之一,各類必修文化課等又分割掉大量時間,導致學生用在戲曲學習上的有效時間大大減少”;授課方式的缺陷,成為困擾因素,“學生特點各異,水平不齊,大班授課很難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充分理解和吸收老師所授。”在張建國看來,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獨特的藝術門類,傳統的教授方式需老師多次示范,一遍遍地在細節中糾正并引導學生,甚至有的學生和老師一同生活,深入感受老師的藝術技巧。而現在的戲曲學生很難獲得與老師長期相處的機會,很難深切感受老師的藝術靈魂和表演特點;訓練時間與授課方式的缺陷,導致戲曲教學難以“因材施教”。張建國說:“建議恢復京劇藝術的獨特教育方式或者借鑒老科班的一些科學的教育方式,增加學生和老師的學習機會與時間,高等教育的課程按照學生特點進行選修,轉變考量方式,讓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戲里的技藝,提高戲外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