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評選中,“社會公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成為參考標準之一。事實上,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事件中,很多都是2017年中的輿論熱點,如章丘焦家遺址項目中發現“1.9米的成年男性”、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中發現的“剁手”族等,都成為當時的熱門事件。
考古,這個原本專業性極強的冷門學科,如今正在走近大眾,甚至有評論稱已經成為“顯學”。對此,著名歷史學家、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孫立群說,“人們對考古的關注是一件好事,這種關注,恰恰是傳統文化深入百姓生活的證明”。

每一次發現,都是一次跨越
過去很長時間中,考古學都是相對冷門的學科,知者寥寥,但實際上,考古學自誕生以來,一直都影響著諸多歷史、人文學科的發展,孫立群說,“考古學的發展,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公眾知識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提升的,同時,每一次重要的考古發現,都極大地推動著歷史學、人文學的發展。比如前兩年海昏侯劉賀墓的發掘,對漢史的研究有極大的影響,很多過去我們不確定甚至不了解的東西,通過這次發掘被人們發現和了解”。
除了推進學術研究之外,了解考古的進展,對普通人亦有益處,孫立群說,“對考古感興趣的人中,可能確實有出于獵奇的部分,但或許只是少數。這些年來,隨著歷史熱的延續,很多專業的歷史知識得以普及,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對現有的歷史資料不滿足,想要了解更豐富、更全面、更生動的歷史,考古無疑是最佳的途徑,這可能也是考古得到這么多關注的原因之一”。

每一個角度,都有新的收獲
近年來,“盜墓”題材的文藝作品流行,也給考古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但在孫立群看來,考古并不神秘,“考古是嚴肅的,是科學,考古的目的不是尋找什么傳奇故事、奇珍異寶,也不是探險,而是找到歷史最真實的一面。”
上下五千年,記載的典籍里的歷史,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時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里,從帝王將相到匹夫匹婦,從家國天下到柴米油鹽,無不是歷史,孫立群說,“考古也是尋找中國傳統社會中方方面面的細節。所以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挖掘、發現,喜歡歷史的,可以印證典籍中記載的故事是否正確,喜歡文學的,可以在其中找到失傳的作品,喜歡經濟的,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喜歡創作的,也可以從古代的手工業作品中得到靈感……”
考古不僅是考諸過去,也在無時無刻地反照現實,“考古引發的熱潮,恰恰是傳統文化生命力的表現,歷史不是死物,它總是在影響著今天的人們”,孫立群說。

每一點積累,都會走得更遠
考古是現代學科,和傳統的金石考據并不完全相同,孫立群說,“考古學在中國第一次大的發現,應該是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這是一次震驚中國的大發現,也是學界普遍認可的中國考古學誕生的重要標志。到今天,不論是考古的方法、手段,還是考古獲得的成果,已經非常豐富,而且也開始逐漸從專業的學術領域,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考古不再是神秘、專業的代名詞,而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孫立群說,“比如此前關注度非常高的河南曹操墓發掘、江西海昏侯墓發掘等,這些考古事件,和人們熟悉的歷史史實、人物重疊起來后,產生了爆炸性的效果,不僅成為輿論的熱點,也在生活層面影響著人們。比如曹操墓發掘后,復旦大學做了一個基因方面的研究,結果很多人跑去鑒定自身的基因,尋找自家血脈傳承的歷史,多個專業領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聯系,歷史變得更加生動鮮活了”。
基因鑒定只是歷史生活化的一個小小的例子,孫立群說,“這樣新奇的嘗試固然可以讓更多人對歷史、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但更廣泛的層面,還是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走,不管是專業的學者,還是普通的愛好者都是如此。考古不能滿足于表象,它是以小見大的學問。就算是普通的愛好者,最好也先做做功課,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識,在具體的問題上,多思考、學查閱資料,不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