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進程正從經濟領域向社會各個領域迅速擴展,回望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歷史,網絡信息化發展從外看是機遇,從內看是責任。“文物領域不應也不能在數字中國戰略中缺席,要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在“數字海絲助力民心相通”論壇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的講話擲地有聲,清晰表達了文物行業貫徹數字中國戰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傳承的責任擔當。
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為“讓文物活起來”提供了強勁支撐。不久前《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紀實綜藝節目的霸屏熱播,生動詮釋了文物資源具有無與倫比的社會價值和磁場效應。近年來,全國每年9億人走進博物館,數字故宮、數字敦煌觀眾如織,秦漢文明展赴美展出3月吸引35萬觀眾,折射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永久魅力。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傳播開發文物領域海量好故事和精彩好內容,不僅融合創新潛力巨大,也是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有效途徑。文物數字化建設大有可為,是極具成長性的廣闊藍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文物局積極貫徹國家戰略,高度重視“互聯網+”、大數據新動能的引領作用,與百度、網易、騰訊等大型互聯網數字技術企業合作,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和“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等,努力踐行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成果。
數字技術,激活過去,引領未來。毋庸置疑,文物數字化建設尚處于發展階段,迫切需要破解網絡系統互通難、資源信息共享難、融合發展協同難等瓶頸問題。加快文物數字化建設必須強化頂層架構和統籌協調,需要在五個領域擴展和推進:做好鏈接,夯實文物數字化+互聯網應用基礎,構架文物行業“數字高速路網”;開放共享,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推進文物+數字化+互聯網多領域深度融合,培育新業態,構筑新動能;創新文物融媒體數字化+互聯網傳播方式,促進傳承和服務;以信息化驅動文物治理能力現代化,優化管理,確保文物安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開啟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篇章。正如劉玉珠所言,文物數字化建設源于自身發展需求,但機會和成果屬于全社會,應牢牢記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心中有“數”,既要諳熟自身的資源優勢,也要正視缺乏現代信息技術的短板;既“搭平臺”也“樹航標”,以解決問題為核心,推進文物與科技、行業與社會深度融合,深化文物大數據應用,釋放資源與數據的活力,提升行業治理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更好服務黨和國家的發展大局,更好服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