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的楊柳青年畫,可謂家喻戶曉,可它的制作工藝卻鮮有人了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68歲的霍慶順熟練掌握了年畫傳統制作技藝,并致力于將其發揚光大。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霍慶順沒閑著,他接待了一群來自北京的小學生,為他們講解了年畫的故事。

距離西青區石家大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年畫館,其中的一間畫室是霍慶順平常工作的地方。出生在楊柳青木版年畫世家的霍慶順把年畫傳承當作自己的重要責任,時常為參觀者講解年畫的歷史和內涵。4月30日,趕上來自北京的40余名小學生到畫室參觀,霍慶順帶孩子們體驗了年畫的傳統制作工藝。“印刷和彩繪,都是楊柳青年畫創作中的關鍵步驟。”霍慶順一步步細致講,孩子們一句句認真聽,“印刷時上墨要勻,要講究力道。而著色時,紅是鮮紅的紅,綠是翠綠的綠,藍是純青的藍……”
制作工藝聽起來繁復,掌握起來更是難上加難。霍慶順稱,楊柳青年畫全稱“楊柳青木版彩繪年畫”,傳承數百年,制作過程如同一場儀式,分出稿、刻版、印刷、彩繪和裝裱(勾、刻、印、繪、裱)五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夠人學一輩子的,如果能掌握其中兩道,就相當了不起了。”霍慶順說,制作過程關鍵要用心,要精益求精。

斑駁的陽光透過窗戶溜進畫室,落在一扇扇整齊排列的“畫門子”(貼有畫坯子的木板)上。記者見到霍慶順時,他正為畫坯子著色,只見他右手拿著刷子,左手握著顏料和水,刷子一面蘸顏料另一面蘸水,為人物臉部渲染,色度由深到淺,過渡自然。霍慶順邊示范邊講解,“彩繪工序繁復,光是畫臉就包括上臉、染臉、勾臉、烘臉、罩臉等二十幾道工序。”
霍慶順5歲起學彩繪,12歲起學印刷,60多年和年畫相伴。他回憶,雖然自己小時候天天圍著年畫轉,但父親霍玉棠從未主動要求他學。“父親是過來人,深知手藝人生活不易,原本不想讓我再受這份苦。”后來,因為霍慶順的一個頑皮舉動,意外使父親對他改變了態度。“有一次見父親‘刷畫’(印刷)刷了一半出了門,我偷著去刷剩下的那半,刷完覺得挺好。后來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再偷著刷時被發現,父親把院里人問了個遍,最后找到我。”霍慶順笑著說,本擔心會挨板子,沒想到卻得到了父親的認可。那時起,霍慶順正式跟父親學起了年畫印刷技藝。

如今,說起楊柳青年畫,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娃娃抱大魚”,霍慶順介紹,實際上,楊柳青年畫包含五大類題材,除了娃娃外,還有侍女、民俗、民間故事、神像等。年畫除了美好寓意,還有教化內涵,引導人們做好事、當好人。“這么豐富的內涵,很多人并不了解。”霍慶順說,自己希望更多人能品味蘊藏在年畫中的味道。抱著這個目標,霍慶順常常走進校園,向學生們講解楊柳青年畫的制作工藝和文化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