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先生所著《舞臺生活四十年》再版了,看著樸素的老版和雅致的新版,梅先生獨一無二的舞臺魅力仿佛呈現在眼前。近百年來,針對梅蘭芳先生的研究層出不窮,作為一個純外行,我就沒必要贅述了。6年前,我從世界500強公司出走,投入到“中國戲曲當代傳播”的創業工作中,幾年來,我和小伙伴們帶著戲曲去旅行,走訪了很多國家和城市。我特別想從自己這些年的創業經歷出發,談談梅蘭芳先生到美國演出的這段往事,因為他是“帶著戲曲去旅行”的“第一人”。
1929年12月29日,包括演員、樂師、藝術指導等21人的京劇演出團隊從上海出發,目標是新大陸——美國。這次巡演的中心人物是梅蘭芳先生。美國巡演一共五站,首演在紐約,之后輾轉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以及檀香山,每到一處都引發轟動,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演前,原本3.85美元的票價竟被黃牛黨炒到了18美元。一位來自“TheNewYorkWorld”的評論員稱這是他觀戲生涯中“最令人興奮”的一晚。
這是在將近90年前的時代,一位中國的藝術家,在各方幫助下,經過多年耐心籌備,克服重重困難,將中國最具原創力的藝術之一—京劇輸出到大洋彼岸。在《舞臺生活四十年》這本書中,梅先生談到這次出訪,而我更希望在這里從傳播、營銷的角度、特別是西方人的視角,聊聊這次壯舉。
一個提議引發的壯舉
結束了在中國6年的外交工作后,美國駐華使節芮恩施先生在卸任宴會向徐世昌總統發出邀請,希望梅蘭芳去美國巡演:“若欲中美國民感情益加親善,最好是請梅蘭芳往美國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藝術,讓美國人看看,必得良好的效果。”這樣的一個提議,便成為梅君及其周圍的文人志士努力了近10年的理由,而最終,他們真的成功了……
梅蘭芳訪美演出的成功,取決于很多因素。參與其中的人經歷了堅持不懈的探索與籌劃的歷程。一整套策略的制定,一方面來自中國社會的現實條件和資源的支持,實驗在中國環境中重塑京劇藝術;另一方面來自美國文化力量和資源的支持,以求在異國營造出接納中國文化的環境。當年,梅蘭芳在梅宅款待外國客人時,為客人創造了一種“超中國(ultra-Chinese)”的環境。客人不僅聽著梅君的唱腔,還在梅宅品茶、用膳,京劇成為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道菜”。這樣做,意在運用真正純粹的古典中國格調來吸引外國客人。餐具、茶具十分典雅,庭院、屋宇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中國式的。墻上掛的是風景水墨,其獨到作用在于由此講到中國戲劇的美學和意境。這些最能代表中國文化、體現中國美學韻味的物件都是精心選擇、布置的。
環境的營造是外在的,而核心在于演出內容,也就是劇目的設定。美國人被設定為不習慣聽京劇,于是,保持他們觀賞劇目時的興趣是個難題。觀察以往在美演出的外國劇團,他們經常修改表演方法,以便向非本土觀眾傳播戲劇內涵。于是,團隊共同策劃,為每晚的演出設計一個劇目程式——每晚的演出不超過兩個小時,包括演出前的介紹、正式表演、幕間休息和謝幕;每個節目由幾個片段組成;每晚的演出應包括四個不同的精選部分,以免觀眾看得無聊;劇目一定選擇老戲,以保證中國劇的原汁原味;選中的4個劇目中,一個以舞蹈為主,以此來體現劇目的多樣性;通過表現不同的場景、故事、動作和服飾持續變化,以防止觀眾出現倦態或是有被強灌的感覺。
組織者還考慮到,美國觀眾應該提前了解一些劇目的歷史、背景信息,便于他們對京劇表演的認知和理解。不少在北平的熱心觀眾建議將美國演出的每一處場地都包裝成“中國格調”。當看戲的美國觀眾進入一個明顯的中國環境,會有利于他們自然而然地走進京劇的美學意境,以弱化他們將京劇與西方歌劇或戲劇進行對比的慣性意識。現實中的操作的確是這樣的,劇場中懸掛著很多燈籠,穿插在觀眾席間,就連侍者也穿上中式服裝。舞臺上懸掛著簾子,每一扇都經過精心設計,呈現出中國風格。觀眾由外在環境進入演出空間時的轉換,同樣是經過設計的,將觀眾從熟悉的“世俗世界”平滑地帶入到一個妙不可言的“中國情境”,展示純粹的中國美學,不加一點“時髦的”元素。
為了增進觀眾對藝術表現的理解,演出前,每位觀眾被贈予一本39頁的節目單,其中包括梅蘭芳的介紹和演出各個組成部分的描述,如音樂樂器、服飾和舞臺道具。其中一部分叫作“中國人眼中的梅蘭芳(WhattheChineseseeinMeiLanfang)”,介紹如何欣賞梅君藝術表現的技巧,包括他動人的眼神、他有名的手勢和他優美的臺步。其中的15頁介紹演出劇目以及舞蹈場景,清晰標明中國古代傳說的名稱和朝代。除了各種外在形式的“中國式”籌劃,巡演組織者還請到一位華裔美女,負責解釋每個表演部分的主題。這個“中國式”設計起到輔助演出的作用,幫助當地觀眾進入規定情境,既能讓美國人聽懂,又表現出中國美學。
跨界營銷完美上演
梅蘭芳的首演成功后引爆了美國評論家、批評家的好評連連。《紐約世界報》批評家說:“這是我觀劇經歷中最令人激動的一晚,梅蘭芳是我迄今見過的最出色的演員。”《紐約晚報》稱:“這一晚,梅蘭芳和他的演出團隊為紐約帶來了一次豐盛、稀有的藝術盛筵。那些之前沒有重視這次演出的人恐怕錯過了好戲。”《紐約郵報》稱:“他是既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俄國芭蕾舞藝術家)之后,紐約舞臺上出現的最優雅的男人。他的技藝、節奏以及靈動是無可比擬的。”
紐約首演前,盡管籌備多年,費盡心力,梅先生對觀眾反饋也是沒把握的,十分緊張。然而,真實的情況著實令人振奮。兩個星期的演出,票房售罄。為了滿足公眾的需求,他的演出又延長了三個星期。在紐約演出期間,派拉蒙電影公司看準時機,還為他拍攝了影片《費貞娥刺虎》。當他還沒有回到中國,這段影片已經在北平和上海的影院上映了。京劇,作為一種地道的東方表演形式,在百老匯演出本身已實屬不易,更不肖說,上演兩周并延續了三個星期了!對于一位來自東方國家,秉承東方傳統的藝人,五個星期的演出堪稱壯舉。梅蘭芳的藝術魅力不僅從劇場延伸到影院,也在博物館綻放光彩——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完全被這位令女性觀眾著迷的演員的精湛技藝所折服,并貢獻出一個很大的空間展示梅蘭芳表演所穿服飾的繪畫與中國戲院的畫作,以及諸多奇特的中國樂器。”
美國從未賦予誰如此高的榮譽,梅蘭芳被譽為“梨園至尊”。美國觀眾對這次巡演的接受度為未來深入研究跨國、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經紀指出了重要的方向,也喚起國人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文化系統、戲劇理念。不僅如此,海外學者也開始重視深入探索京劇及其所代表文化觀念、美學價值。通過京劇這個符號,了解中國社會的變遷和人們的生活……顯然,這次以傳播中國文化形象為初衷的文化交流,著實起到了積極、深入的作用。梅蘭芳,作為民族文化象征,來到美國與當地發生互動,其中包含的學術探索、方案籌劃與實施過程是經典的跨文化交流案例。
在京劇首次造訪美國之前,美國人對京劇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京劇樂音被描述為“怪異的噪音”。在美國人看來,京劇演唱刺耳、緩慢,很難想象誰可以整晚忍受這樣的消遣方式。這樣的反應大概與今天我們中國大眾對京劇的認識十分相似。然而,幾十年后的梅君訪美可以說大大改變了西方人對京劇的態度。由此,我在想,我們現在的努力是否也能在幾十年后收獲“改觀”,讓中國當下及未來的受眾再次認識、愛上中國最原創的戲曲藝術呢?我相信梅蘭芳先生的“舞臺生活”早已超越舞臺,而是延伸到國家形象的傳播層面,用最具原創力的藝術形式體現著國人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帶著我們的民族個性游走世界。今天,我斗膽說我在做著同樣的事業,這讓我和伙伴們體驗到艱難,更感悟到其中的意義與樂趣。過程中,我們并不追求即時的收益,而是追求每一階段的實至名歸。
全書共分三集,以談話的形式,將梅家舊事、學藝經過及登臺演出、創作等情況娓娓道來,讀來有與之圍爐夜話、對坐閑談之感。時間上來說,前兩集集中在梅蘭芳早年學藝、嶄露頭角,及1913~1917年間藝術創造實踐的歷程,對創作時裝戲《孽海波瀾》《鄧霞姑》《一縷麻》等的嘗試有較詳細的記載;第三集則記述了他從1917~1923年間演出《奇雙會》,編演《天女散花》《童女斬蛇》《霸王別姬》等戲的情況,以及同余叔巖合作時期、楊小樓合作時期、承華社時期的藝術活動。
書前有著名作家章詒和撰寫小序,并邀請北京戲曲評論學會會長、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著名旅日學者靳飛先生撰寫導讀,揭示《舞臺生活四十年》成書前后秘聞舊事,講述馮耿光、吳震修、齊如山等“梅黨”領袖的復雜關系,并從歷史變革和京劇藝術兩個角度分析了《舞臺生活四十年》的文化價值。本書還收入了梅蘭芳1956年訪日演出的隨筆《東游記》,并編寫了梅蘭芳“生平簡易年表”和“傳記資料知見錄”,作為附錄。另配有高清精修照片60余幅,作為插圖。
作者簡介:呂固亮,文創企業家,曾供職于世界500強企業馬來西亞常青集團及香港上市公司萬華媒體。山東東營人,現任兵圣傳媒總裁、新國戲文投董事長,公司致力于以弘揚中華優質傳統文化為核心,全面打造集學術研發、內容生產與整合營銷于一體的文化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