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5.12”汶川大地震,不少博物館受損,一些文物傾覆倒塌、受損嚴重。綿陽博物館6091件館藏文物,綿竹市文管所1000余件文物被緊急押運到廣漢,“寄宿”于三星堆博物館。10年間,陸續有21個單位共計2840件文物被送到三星堆博物館修復。包括“錞于之王”虎鈕錞于、銀塔、銅鏡、金龜等。X光探傷、3D打印、掃描電鏡等現代技術與傳統修復工藝相結合,文物修復師的巧手匠心讓它們“復活”,“2840件文物已經全部交付。”近日,成都商報記者從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處獲悉,這些文物已經恢復受損前的模樣。
“錞于之王”,
修復耗時約三個月
震后十年間,三星堆博物館開展文物修復業務,開展、完成了21個省內可移動文物修復工作項目。在承接的項目中,共完成修復青銅器、陶瓷器、玉石器等2840件。
2009年10月5日16時許,什邡市師古鎮紅豆村八組,一戶農戶家正在進行災后建房,“咚”的一聲悶響后,小型挖掘機機械手挖到了硬物,村民刨開泥土發現一個錞于,其頂部有個虎形鈕。文物出土現場破壞嚴重,已無法確定文物出土的具體位置和地層關系,工作人員對周圍進行清理,亦未發現其他包含物,初步判定為窖藏物。這件殘損度較高的錞于,被送到三星堆博物館修復。
“10多個人花了差不多3個月,修復完成。”文物修復師郭漢中介紹,最終,呈現在游客面前的虎鈕錞于,基本達到了完美。
2010年,虎鈕錞于作為災后文化遺產修復的重要成果,在四川省博物院中心位置展出,受到文物界及社會各界高度評價和廣泛關注。
“錞于作為指揮軍隊進退的軍樂器,其作用和地位在古代軍事活動中舉足輕重。”什邡市文管所所長楊劍介紹,錞于在全國千萬件文物中僅存100件左右,其中虎鈕錞于有60件左右,稀少珍貴。如今什邡館藏這件高85厘米的虎鈕錞于屬戰國晚期遺物,是目前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錞于,堪稱“錞于之王”,“它是什邡博物館鎮館之寶。”
許多收藏愛好者參觀后,總忍不住問“這個寶貝究竟值多少錢”,楊劍?;卮穑?ldquo;用它至少可以再建一個什邡博物館”。
兩包殘片
修復大師拼出4件文物
2013年,德陽市旌陽區文管所送了60件文物到三星堆修復。包括金屬器28件,陶瓷器32件,28件金屬器中,包括銅釜、銅鍪、銅梳形器、銅斤等戰國時期文物。
旌陽區文管所所長鄧麗介紹,當時旌陽區孝泉鎮一位村民家正在挖沼氣池,施工過程中發現一些青銅器,有壺、戈等。發現是文物后,當地村民主動向文化部門報告。旌陽區文管所工作人員趕到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鄧麗回憶,現場大部分文物都有不同程度損壞,文管所工作人員在泥土中收集散落的殘片。拿著這堆碎片,他們找到了郭漢中。
鄧麗坦言,這兩大包他們都不清楚是什么物件的殘片被送到三星堆時,他們沒抱太大希望。
郭漢中和其他修復人員給這些殘片一一拍照、編號記錄,開始“拼圖”。最終,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先進的設備,郭漢中等人2個月內把兩包殘片分揀開來,拼接出4件文物。一包殘片修復后為一件銅鼎,另一包拼接出兩個器蓋、一把青銅刀。
一年后,這批文物修復完畢,交付給旌陽區文管所。“看到修復后的文物,非常驚喜,尤其那兩包碎片,簡直是意外的驚喜。”鄧麗介紹。

地震發生后
三星堆成文物“新家”
汶川地震發生后,三星堆向災區文博單位表達了代管文物的愿望,綿陽市和綿竹市博物館得知此消息后,報省文物局批準,先后分別向三星堆博物館運來總計7000多件文物。據悉,在緊急狀況下,代管如此多避險轉移而來的文物,開國內先河。
地震后,綿陽博物館被鑒定為危房,停止使用。當年5月26日,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斷上升,2萬多件在地震中幸存下來的文物都將面臨災害。“地震發生后,報省文物局批準,先后分別向三星堆博物館運來總計7000多件文物。”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介紹。
一位工作人員說,“文物由委托存放單位編號、貼上封條,除委托存放單位以外,我們也不知道是什么文物,非常保密。”據介紹,當時綿陽市和綿竹市的文物存放在與三星堆文物展館一墻之隔的庫房內,有中央空調,有通風孔,有恒溫恒濕設備。
“大批文物緊急存放三星堆,開國內先河。”時任廣漢市文物局局長、三星堆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張躍輝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