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中國古建筑,都是一種藝術,是工匠在社會生產與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傳統的匠人工藝,他們為古代帝王服務,打造的無一不是古今傳世的宏偉建筑,千年屹立、經世長存。斗轉星移間,已是千年。

詩情中國,古代建筑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曾經輝煌正在慢慢失落,曾經的璀璨正在被摧殘。中國古建的美不只是雕梁畫棟、飛檐輕挑、對稱嚴苛,還有一榫一卯的精巧和嘔心瀝血的匠心。工匠就是古建筑的靈魂,所有觸動人心的,都源自于用心。

如今,傳統工藝漸行漸遠,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古建迫切需要得到拯救,重獲新生。由于社會總體對古建筑的保護、修繕認識、投入不足等因素,造成傳承者就業、再繼續傳承的障礙,讓這些工匠有技術,沒活干,職業風險高,待遇低,從事的多是非古建的工作,這樣的結果只能讓傳統工藝漸行漸遠。

人口的增長,讓城市的建筑不得不向高處發展。我們轉變了建筑的風格、建筑的方式,沒有變的、依舊是中國的“工匠精神”,以匠運心,以古制今。“工匠精神”根在文化,我們需要繼承優良傳統文化,弘揚“工匠精神”,改造和優化我們的文化土壤。
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是向內收斂的,他們隔絕外界紛擾,憑借執著與專注從平凡中脫穎而出。他們甘于為一項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奉獻畢生才智和精力。我們要堅守“工匠精神”,它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堅持,能讓我們走得更久遠。

“工匠精神”,重點在“精神”二字,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是對匠心、精品的堅持和追求,專業、專注、一絲不茍且孜孜不倦,追求極致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尊重現在正在做的事,即使是一件小事,把它做到極致,對自、對生活的一種忠誠。
工匠精神是干一行愛一行,肯專研鉆研,吃苦耐勞、踏實肯干、持之以恒。好的成績并非一鳴驚人,而是點點滴滴的積累。